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文化育县战略,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让文化软实力,逐渐“硬”起来。
【出镜记者 刘菁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银塘新区,北边就是旗山公园,黄镇图书馆就坐落于此,这里的园林式建筑风格和周边山水相统一。2012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它的建成对县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3年,黄镇图书馆通过文化部批准公示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县级一级馆。该馆现馆藏图书8万余册,古籍200册,期刊2万余册,办理图书借阅卡的读者达6000余人,平均每天人流量为1000人次,外借图书、期刊每天750册。
【同期吴琰妈妈说要每天把作业写完才能到图书馆,我一般看漫画书,要是时间比较充裕,也会看知识类的书。】
【同期唐迅 我特别喜欢到图书馆来看书,图书馆有很多种类的书,我每天下午都来图书馆看书,我特别喜欢看小说和名著。】
【同期陶辰宸 这里读书非常安静,比在家里看书要好得多,后面还有非常齐全的书,可以扩大我的知识面,所以我非常喜欢来这里读书。】
该馆还开辟了“黄镇纪念展厅”、“枞阳名人展厅”,到2013年底,已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和参观的干部群众1.5万人次以上。
如果说位于县城的黄镇图书馆是枞阳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那么,位于各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则是农村文化的主阵地。
【同期声:记者方静:我现在是在枞阳县白湖乡综合文化站的电子阅览室,一走进这里,我们就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很多的村民在这里上网查阅资料,通过网络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白湖乡桂元村村民张琴是电子阅览室的常客,她家养了1000多头猪,她经常到这里上网查询有关养猪信息。
【白湖乡桂元村村民 张琴:看看怎么预防猪的疾病,还有销售,还有什么的。把我们自己的(猪)的(销售)信息也放在上面(网上),可以通过网上,也可以销售。这个信息对我有很多帮助。】
除了电子阅览室外,图书室也经常坐满了村民,大家在这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科技种养殖方面的书籍。
会宫镇综合文化站建站较早,功能设施比较齐全,除了正常的活动开展以外,这个文化站还经常指导村农家书屋工作,组织成立了4支群众文化队伍,经常性的开展广场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会宫镇文化站长董年发:文化站建起来过后,可以说呢,成了群众学习文化的主阵地,农民科技培训的主阵地,体育健身的温馨的场所。】
作为全县传播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县文广影视中心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目前,工程外装修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装修的前期准备工作。椭圆形的剧场,挺拔的大楼,蓝色的玻璃和灰白色大理石相间的外墙格外醒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和壮观。
县文广影视中心工程于2010年12月启动,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集政务会议、广播影视制作播出、文艺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
【同期声:施工单位负责人占义和:枞阳影视中心建筑面积7000多平米,内设剧场,两个电影院,一个排练厅,其中剧场容纳1000多人,建成后,可以为枞阳人民提供良好的娱乐场所。】
现在的县剧场以及县广播电视制作、传输等机房,条件非常简陋,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县文广影视中心建成后,我县的文化广播电视等硬件上了一个大台阶,这必将为我县文广新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期声:施工单位负责人占义和:这个是主演播厅,大约有200个平方。】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县文广新局党组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狠抓工程建设。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本着既节俭又实用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通过严密制度,对施工过程实施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目前,内部装修马上开始,预计到2014年下半年所有工程竣工。
县文广影视中心建成后,可全面促进文化广电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届时,文化、广播、电视等硬件设施可达到“省内先进、县级一流”的水平,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优质高效的传播广播电视节目发挥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县精心打造的黄梅戏《寸草心》不断走向更大的舞台。2013年元月8-11号,在安徽大剧院成功举办四场汇报展演,2013年10月9—11号,赴南京前线大剧院连演三场,观众好评如潮。该剧于2013年9月17号晚在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首次精彩亮相。
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去年我县全面完成229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全县22个乡镇都建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全部免费开放。全面完成235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共计拨付资金235万元。去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20场次、送图书3000册、送电影3000场次。( 左丰华、孙成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