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鲍家宁:乐在书中

时间:2014-08-01 10:34:53

  

  枞阳县原邮电局退休职工鲍家宁一生酷好读书、藏书、抄书,嗜书如命,读抄相伴,在文字和书籍中寻找快乐,完善自我。

  今年整80岁的鲍家宁出生在浮山脚下,其父鲍朋成曾任县政协常委、安徽省文史馆员,与国学大师黄侃、章太炎等交情甚笃,家藏书籍种类多、版本齐。从小受父辈耳濡目染,鲍家宁嗜学好读,7岁破蒙不读三字经,直接攻《文字蒙求》,按象形、会意、形声等六书造字法识字启蒙,再选读四书五经。他说天下书,读不尽,要分门别类,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略看之书。他自己就熟读长短文500篇,会背1000首长短诗,不单是一般性地机械背诵,还深谙其中意旨精髓。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鲍朋成家藏大批古旧线装书籍在所难免。那时已在湖北邮电系统工作的鲍家宁一次回家探望,就随身顺带了一些到单位,象清版《楚辞》、《古文辞类纂》、《诗经》等。其中民国四年方柏堂先生《左传文法读本》一套共6本,其父在他临走前,将这套书卷起塞进箩底下,让其带到了湖北。这套书显系珍本,印数和存世量极少。现在信手翻看,鲍朋成当年看书时的眉批小注,一笔一划都清清楚楚,仿佛还能闻到墨香味。还剩有五、六箱其它书籍放在家里,可惜后来俱被毁。当时湖北“破四旧”风更甚,幸运的是,鲍朋成有个熟人在湖北当地是负责人,就安排将鲍家宁所带的书集中起来,装在一只木箱子里,悄悄放在单位仓库里,才得以保存下来。一直到1973年,鲍家宁调回枞阳,这些书才随之一道运回。

  1995年退休后,鲍家宁空闲时间多了,又没有其它不良嗜好,他就排好作息表,潜下心来修藏书、静静地看书、默默地抄书。

  在鲍家宁家面积不大的书房里,靠东边一排几个大柜子,透过玻璃窗一看,满满地都是线装书,约数十套近百本。每册书都精心编排次序,用小楷题写封签,残字虫蛀的一笔一划地工整抄录上,缺页损坏的都用宣纸补齐。防虫、防潮等,象对待自家田地的庄稼,一样不拉。夏天还时不时开开空调,让这些古籍也分享一下清凉。为了将残本缺字补上,鲍家宁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如清版《十三经》缺少两本,他多次咨询当时藏书家张五鹏,后通过张的熟人两次到上海才买到配齐。这些修补好的古旧书经他一番修饰,与原版差不多,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来区别。

  鲍家宁还爱好抄书,一方面修身养性,一方面可增长记忆力,增加学识。2001年因病手术抄得少些,但仍坚持每天抄一两页,数百字,积于今有20多本数十万字。这些书主要集中在古今体诗文辞方面。其中《古今体诗读本》由鲍朋成编纂,鲍家宁手抄集成两本,后复印多册赠人。另有姚鼐《古文辞类纂读本》,到今年初才将其杂记类、辞斌类抄完。抄书资料不够,就四下搜集。有一次要查《四库全书》方面的资料,他就自带干粮到安庆图书馆去查,连续两天手抄脑记,才查证完成。

  现在,鲍家宁除听力有点模糊外,视力清楚,声音宏亮,记忆力特强。一讲到和书籍有关的话题,老人头头是道。老伴吴玉兰说他爱书如命,始终不舍学习。知道老人的这个嗜好,子女们出差特地买优质小楷毛笔送他,同事友人也送来宣纸、墨砚等,让老人在文字和书籍的海洋里自在翱翔。方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