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历史人物 (下)

时间:2017-10-25 10:09:03

   疏冠中(1901——1942)枞阳县项铺镇人。原名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贯忠、野村、拓夫,化姓为苏。

  疏冠中出身贫寒,家居浮山附近,常往来山中,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1926年,前往武汉参加革命,1927年返乡从事农运和建党工作,历任党支部委员、区委委员、县委委员等职。1932年秋,因浮山党组织遭到破坏,他被迫转移到青阳、铜陵、繁昌一带活动,皖南事变时不幸被捕,1942年遭敌杀害,时任中共繁昌县委书记。

  黄桂元(1912——1942)又名黄彬、黄静寰,是黄镇的胞弟,枞阳县横埠人。1929年入浮山中学读书,第二年加入共青团,并于当年领导了该校一次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学潮。学潮失败后,他被开除。1931年回到家乡,同周邦彦、周南、屈成仁、周复安、王立本、王学西等,在黄家山至周潭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并于1932年立夏节组织了一次农民示威暴动,取得了胜利。1937年,他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赴延安抗大学习,并转为正式党员。1938年回桐城,任桐城县抗日武装部长兼第二游击大队大队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五十五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秋,因过江执行任务,在返回途中与日舰遭遇,壮烈牺牲。

  童汉璋(1897——1943)一名汉章,合肥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日留学,1926年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总干事。1927年,被选为省党部执委,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回合肥,以教书为掩护,任中共合肥特支书记。1938年任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总务部副部长。1939年奔赴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次年任合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淮南京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主任等职。1943年6月,在赴延安学习途中不幸逝世。

  1928年前后,汉璋与周新民、葛宗文、章逐民、陈雪吾等,以浮山为革命活动中心,积极从事地下斗争。

  方根发(1922——1943)枞阳浮山人。自幼聪明伶俐,因家贫,十一、二岁就打长工。1943年2月,他自卖自身,当了壮丁,到了湖北老河口,又逃跑回家。在途经桐城时,结识了新四军游击队大队长陈介然,于是参加了革命,任该队副大队长。同年农历七月廿三日,在饶家大院被敌人便衣队抓获,后与陈介然、陈润梧等同时遇难。其时,他的小弟方士训因送衣物到此,敌人无故将其活埋,年仅十八岁。

  陈润梧(1926——1943)枞阳金渡人,是烈士陈石奇的侄女。1941年由浮山小学进入浮山中学读书,任新四军某部游击队指导员,活动在桐东一带。1943年农历7月23日,不幸在浮山附近遭敌抓获,英勇就义于浮山东麓,时年十八岁。同时遇难的共有8人,内有她的姐姐陈铭梧。

  张皖光(1882——1945)字孝生,又号啸生,晚号天镜湖翁,枞阳会宫人。他曾在桐城名流马其昶、张家骝、方守敦家当塾师,对古文、诗词、经史,颇有研究,得到桐城文学界的公认。后回到乡里,任浮中教员,执鞭三十余年,深受学生的拥戴。他爱好文学,爱收藏古籍。著作有《乐真堂文集》十卷、《诗集》八卷、《他山诗集》若干卷、《中国历代帝制世系考略》二十卷、《甲子纪元》二卷。

  方晓庵(1900——1946)枞阳县义津镇人。从事教育三十余年,先后任中学教员、教导主任及校长等职。1943年,曾任浮山中学校长。

  陈石奇(1911——1947)又名永奇,枞阳义津镇人。1927年毕业于浮山小学,同年秋考入浮山中学。1928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在王步文主办的“农运讲习所”受过训练,还参加了郑曰仁编写的《农民泪》的演出,领导过浮山中学学潮。1930年,奉命接任吴海若的桐城团县委书记之职,在县委书记陈雪吾的领导下,积极组织青年开展革命斗争。1933年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参加了北平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1938年赴延安,担任陕北邮电检查所所长。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工作,为保卫延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46年,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工作,直至以身殉职。

  吴屏臣浮山人,清末秀才,民初皈依佛教,住金谷岩,重建东、西楼。与房秩五友善,在浮山中学创办之前,校董会成员常往来浮山,吴屏臣尽力提供方便。逝世时,浮山文人汤士衡曾赠挽联一副,其联曰:“讲佛学,爱浮渡金谷之幽,当年古刹重修,事业文章追观我;脱红尘,往西天极乐之境,此日空山屹立,梨花春雨悼先生。”

  史浩然(1882——建国后)字磊冰,枞阳县会宫乡人。早年与房秩五同时东渡,留学日本。1938——1941年,任浮山中学校长,并兼教导主任。时值抗战期间,环境恶劣,生活艰难,他既管行政,又管教学,工作十分辛劳。

  任锐(1892——1949)女,河南新蔡人,中共党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其爱人孙炳文牺牲。同年,在房师亮父子的帮助下,携三子一女来到浮山公学,隐居在学校附近的虎爪庄。第二年,经校长朱伯健的安排,任该校图书馆管理员,兼教小学部的常识课。长子宁世(后更名孙泱)、次子济世在该校初中、二女维世与幼子名世在初小读书。1929年春,常有反动军警进山骚扰,为了安全起见,任锐带领全家于8月离开浮山,辗转到了延安。在延安,任锐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其子女均派往各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孙宁世,建国后任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名世,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时任八路军某团团长;孙维世,由周恩来抚养,曾在苏联学戏剧,回国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总导演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宁世、孙维世均被迫害致死。

  1950年4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赋诗纪念任锐逝世周年,其中有句云:“五十年来变故多,人生甘苦味如何?夫死毒谋儿战殁,身逢胜利染沉疴。……慈祥恺悌流风远,春日坟前共献花。”

  唐雨梅(1872——1950)名尔炽,又号庾梅,枞阳会宫人。平生好游,足迹四方。南游洞庭、北涉渤海、东南泛钱塘、陟吴山、东北出榆关、渡松花江。抗战期间,在浮山中学执教语文。他工诗善文,诗有苏黄格调,文遵“桐城派”家法,受到吴汝纶的赞赏。著作有《澹东轩诗稿》七卷、《文稿》三卷、《诗文续稿》若干卷。

  潘赞化(1885——1959)原名世璧。安徽桐城人,生于天津。未及弱冠即随其兄潘瑨华和陈独秀、房秩五在安庆从事反清活动,两度流亡日本。后参加同盟会,入振武学校学军事,进早稻田大学学兽医。1912年,由柏文蔚派任芜湖海关监督,二次革命失败后赴云南,参与蔡锷、唐继尧的讨袁活动,旋旅居上海渔阳里,与陈独秀为邻,掩护其革命活动。北伐战争后任中央实业部技正、农矿部简任科长。抗日战争中期返皖,创办桐城孟侠中学。1947年迁往安庆,建国后为省文史馆馆员。1930年,他携妻张玉良游浮山,并陪同作画。

  张淦(生卒待考)字济公、广西人。1944年任第五战区副司令,拥军来游浮山,在陆子岩留有题刻。

  吴逸生(1889——1959)字季超,号士品。桐城人。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孔城三高小学、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等校任教。抗战末期,与吴一寰等集资创建了麻溪女子中学,并任该校长。1942年前后,任浮山中学校长。1956年,当选桐城县副县长。

  光升(1876——1963)字明甫,安徽枞阳人,为著名的教育家。1903年,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1906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专学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与章太炎、陈独秀相善。经章、陈介绍,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曾先后担任安徽法政学堂教务长、都督府秘书、安徽大学校长、《戊午杂志》编辑等职,在此期间,他积极支持并参加学生爱国与反军阀运动。北伐战争期间,他任安徽省国民党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在主持欢迎北伐军大会上,遭到右派毒打。但他毫不妥协,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率各市、县代表转移武汉,正式成立了省党部,被选为常委。抗战期间,积极参加安徽省动委会工作,担任该会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任省通志馆馆长。建国后,先后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省文史馆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著作有《法治救国论》、《论文诗说》、《语故》及《音韵通论》等。

  浮山公学初创时,光明甫为该校董事。1936年后,连续担任三年董事长,常住学校,筹集经费,过问教学。1941年,学校被日机轰炸,他时在四川,闻讯即多方奔走,终于争得了行政院的拨款,为浮山中学的恢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许世英(1873——1964)字俊人,一作静仁、隽人。秋浦(今东至县)人。曾任清刑部主事、山西布政使。在任上曾与张锡銮联名吁请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后,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交通总长、安徽省长、赈灾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50年到台湾。著有《双溪诗存》、《治闽公牍》、《黄山揽胜集》等。

  许世英与房秩五交谊甚厚。1941年,浮山中学遭日机轰炸,他在香港做赈济工作,曾资助2万元,重建了24间校舍,修复了钟大楼(图书馆)。

  柯庆施(1902——1965)笔名怪君,歙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6年间,先后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及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在任安徽省临委书记时,曾住浮山,开展地下斗争,并请房秩五先生帮助转移了党的活动经费。

  房秩五(1871——1966)名宗岳,号鲁岑;晚号陟园,安徽枞阳白湖人。少年应试,县府名列第一。17岁后,在乡教了八年私塾,1902年转到安庆蔡家教书。是时,吴汝纶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邀他为学长。1904年春,他与陈独秀、吴守一等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同年秋,东渡日本,学习教育,结识子女革命家秋瑾。1905年回国,在芜湖从事办学、办报工作。1911年春,在东北因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被军阀殴打,身遭摧残。1912年,许士英出任司法部长,他应邀至北京,主编《司法公报》。1916年,任交通部视察。1921年,任芜湖道尹时,曾协助许士英,反对军阀倪道烺贿取选票、包办选举,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辞官到浮山创办图书馆,1925年,创办浮山小学,1928年又创办浮山初级中学,并于1946年增设了高中部。在办学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奔波,筹募资金。1941年,日军轰炸浮中后,他曾多次去上海、香港募捐,共得款四万余元,才使学校得以恢复。办学之初,他以华严寺、金谷岩为家,1929年才于学校东侧建造了“双瞻阁”,算是有了定居。

  1924年以后,房秩五一直在浮山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以他的职业声望,掩护过王步文、孙炳文烈士夫人等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了他,并赞扬了他所作的贡献。房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和省政协副主席。著有《浮渡山房诗存》,书名为沈尹默所题,光明甫、方孝远为之序。

  周捷飞(1901——文革期间)庐江县人,晚居枞阳方家墩。1936——1937年、1945——1946年、1952——1957年,三度任浮山中学校长,长达十年之久。他学识渊博,尤精理化,治校严谨,以身作则。1957年下半年被错划成右派,1979年恢复名誉。

  孙闻园(1881——1970)桐城人。1907年留学日本。1921年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以后历任桐城中学、浮山中学、凤阳中学、安庆高中、省立临时二中等校校长,长达二十余年,成为安徽省知名的教育家。他在浮山中学除任一度校长外,还任八年董事长。曾帮助解决该校经费和校舍等问题。建国后,就养于武汉大学次子孙祥钟处,并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之职。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支部书记、中共黄梅县委委员、新四军八大队政委。1939年后历任中共湖东县委书记、新七师独立营政委、中共巢无庐中心县委书记、白湖独立团政委、皖中地委副书记、皖中军分区副政委、中共皖西工委书记、皖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安庆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书记处书记、唐山铁道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抗战期间,桂林栖曾来浮山进行过革命活动。1949年4月,他重返浮山,在浮中校长朱伯健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革命活动场所,并在浮中师生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师生鼓舞很大。

  施普(1884——1976)字括乾,枞阳钱桥人。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西安、武汉、安徽各地任中学数理化教员及桐城中学校长,执教达三十余年。建国后,任安徽省文史馆员,枞阳县政协委员。著作有日文《代数》、《虚助词典》、《虚词指极》、《古韵指极》等。在浮山中学任教时,写有《夜游浮山记》和其他诗文。

  周南(1907——1976)亦名周金南,枞阳县周潭镇人。192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山支部书记、周潭区委书记。1936年后,在浮山中学任教,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在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游击纵队宣教股长,营教导员、新四军抗大一队政治教员、桐东区委书记兼区长、贵西区委书记兼区长、新四军七师教导大队总支书记、华中淮海分区二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华海教导大队政委、华海独立旅三团政治处主任、南京航空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等职。

  周新民(1897——1979)原名骏,别名振飞,曾用姜子贤、吴孑民等名号,庐江人。1919年,他在安庆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积极响应北京的“五四”运动,组织并参加学潮。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后,周新民当选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会长。10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年4月,参加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周新民与舒传贤等赴日留学,1924年回国任教于法政专门学校,并担任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常委。1926年9月,经高语罕、朱蕴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常委、书记长。大革命失败后,受周恩来、董必武直接领导,转入地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28年底转移到浮山,担任浮中第二任董事长,与王步文一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先后在河北训政学院、上海法学院、中国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抗战期间,积极组建了“安徽省动员委员会”,李宗仁任主任,他任组织部长兼总干事。皖南事变后,奉董必武指示,组织安徽中共党员的撤退工作。1943年,奉周恩来、董必武之命,由重庆至昆明,筹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团结知识分子,以开展民主运动。1949年春,周新民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政治局委员。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查署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职。

  周新民,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著作有《民法概论》、《亲属继承》、《物权》、《债权》、《民事诉讼法》等。他曾代表中国法学界出席有关国际会议,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朱蕴山(1887——1981)字锡藩,又名汶山,六安县人。1906年投身革命,加入光复会。1907年,参加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遭逮捕。徐锡麟就义时,他被押赴刑场陪斩。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是领导成员之一。抗战期间,任安徽抗日动委会总务部长。建国后,他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由于他和房秩五、史恕卿等志同道合,被邀为浮山中学校董成员。他在安庆期间,常往来山中,参与校事并游山。其著作有《朱蕴山纪事诗词选》。

  高鸿(1916——1983)原名唐冀方,化名高鸿,枞阳钱桥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县政府党团书记、专署党团委员、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委秘书长、芜湖、宣城地委副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早年在浮山中学就读,与陈雪吾同班,为该校第二届毕业生,当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胡扶摇(1918——1983)原名福尧,枞阳浮山人。早年就读于浮山中学,参与学潮。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新四军直属政治部保卫科长、中共桐庐县委第一书记兼独立团第二政委、中共安庆市委书记、沪东和求新造船厂党委书记、徐汇区委书记、上海远洋公司党委书记。

  郑曰仁(1900——1984)名举之,庐江七桥人。1925年,受房秩五之聘为浮山公学语文教员。1928年元月,吴克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浮中党支部第二任书记。他在浮山居留时间较长,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暗中领导了两次学潮。郑曰仁常与王步文联络,开展“农运”工作,并利用胡家祠堂(今浮山小学)办起农民夜校,自编《农民泪》剧本,由学生王靖疆、陈石奇等进行公开演出。建国后,曾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常委等职。

  房师亮(1903——1984)安徽枞阳白湖人,系房秩五长子。1921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第二年赴德国留学。在此期间,房师亮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指派,转赴莫斯科受军事训练。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独立工兵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回到故乡,在浮山公学任教。第二年担任中学总务主任,兼教“公民”课。在此期间,他将孙炳文夫人和孩子接到浮山中学隐避。1929年,与其妻鲍训经一道,再度赴德国留学,潜心学医,毕业于威茨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历任广州军区分校解剖学副教官、南京军政部学兵队教官。1940年辞去军职、先后任昆华医院小儿科主治医生、同济大学教授等职。建国后,历任川南医士学校校长、四川省、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还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逝世前,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胡芳远(1906——1986)枞阳白梅人。1926年2月参加革命,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桐(城)庐(江)舒(城)边区区委书记、皖、鄂、赣党校总务科长、团供给处主任、旅供给部副部长、师供给部部长、总后财务部副处长、总后财务部副处长、总财务部处长、检查室主任(正军职)等职。

  胡芳远早年,就读于浮山小学,青年充当私塾教师,常住浮山,积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对推动本县农民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蒋品珍(1945——1987)女,上海市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82年晋升为工程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安庆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后又任安庆地区城建局副局长。1987年6月,因车祸以身殉职。

  1984年,她组织人力制订了《浮山风景区整体规划大纲》,并于同年11月,在枞阳莲湖饭店主持召开了评审会,完成了报批手续,使浮山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朱伯健(1897——1988)名宗武,枞阳白湖人,为安徽文史馆员,安庆市政协委员。他曾三度任浮山中学校长,时达八年之久,尤其是中学创办之初,他放弃桐城中学优厚的待遇,迎着重重困难,主持了浮中学政。他一生从事教育,治学严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安徽有名的教育家。建国前,他冒着危险保存了黄镇的一幅字画,后完壁归赵,使黄镇十分感动。

  史洛文(1915——1988)原名史照,枞阳会宫乡人。幼年读私塾,从小受其父——进步人士史恕卿影响,积极追求真理。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任中共北平辅仁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北城区委书记、山东华东党校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学生部代部长、城建部城建局副局长、国家城建总局顾问等职。

  1929年,他与哥哥史伟(烈士),同时考入浮山中学。在校期间,接触了许多进步教员和同学,受其影响走了革命道路,从事农运,学运和组织工作。

  黄镇(1909——1989)原名黄士元,枞阳横埠镇人。先后就读于桐城中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28年春,他在上海致书浮山中学校长朱伯健(是他桐中的老师),为其谋职,朱伯健回书下期聘他为该校美术教员。同年秋,就教于浮中。1930年,其弟黄桂元(学生)在浮中党团组织领导下,在黄镇的支持下,发动了学潮,时达三月之久,影响很大。学潮平息后,黄桂元被开除学籍,黄镇亦遭解聘,只得离家出走。后经友人介绍,参加了冯玉祥的军队,担任文书工作。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随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团宣传干事、科长、部长。长征时,他沿途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感人至深的写生画,后结集出版的《长征画集》,现已成为红军长征中仅有的形象史料和珍贵艺术品。1937年后,历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八路军民运部长、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区党委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总政第一室主任。建国后,历任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驻美联络处主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宣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对外文委主任。他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常委。著有《黄镇书画选集》。黄镇建国后曾五度回乡,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替家乡办了大量实事。1980年11月26日,重返浮山中学,参观了校园、教室、寝室,看望了师生,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88年5月5日返乡时,又捐助了六万元给浮山中学作为购买图书之用。1987年至1989年间,在京多次接待枞阳县和浮山管理处负责人,为开发浮山出谋划策,曾亲自出面找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并且为《浮山志》题写了书名。

  乌以风(1901——1989)山东聊城人,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到皖从教,创办省立中学。皖城陷落,乌以风到天柱峰下买屋而居,攻诗学画,常登五岳、峨嵋、九华、天柱之绝顶。他历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宣城中学和安庆一中校长、四川复性书院典学、重庆大学副教授、潜山景忠中学校长、安徽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等职。著有《天柱山志》。1943年春,在孙闻园、史磊冰(二人均任过浮中校长)、张皖光陪同下,游览了浮山诸岩洞,并分章赠句。
 张玉良(1895——1977)女,扬州人,世界著名画家。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后两度赴欧留学,定居巴黎,从事美术创作。精于国画、油画、水粉画与雕塑,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逝世前遗嘱将作品捐赠祖国。1930年在上海任教授时,曾随丈夫潘赞化游浮山并作画,其中《白荡湖滨》曾在上海明复图书馆展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