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东乡武术源流及兴衰史概述

时间:2018-03-01 10:30:23

  枞阳东乡武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现在是国家体育总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重点研究课题。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曾多次深入枞阳东乡,拍摄东乡武术专题片。《环球人文地理》杂志还以《出手就是绝杀》为题,对东乡武术作了深度报道。东乡武术文化品牌已经超越地理界限,影响遍布全国。

  东乡武术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枞阳全境曾经隶属桐城县,今天枞阳县境内的周潭、陈瑶湖、钱铺、横埠等乡镇因地处桐城东南隅,民间习惯上称该地区为东乡。东乡武术核心区域在今天的枞阳县周潭镇、陈瑶湖镇境内,以人口众多的周、章两姓祖传武术为主,其历史源头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安徽省体育志》记载的传统武术中,东乡武术排名第二,仅次于“九华山拳”,但它实际的名声与武艺水平,当列安徽省榜首。

  东乡武术流派及融合

  鹞石周氏家族的先祖曾是汉初太尉周勃,世居河南汝南。十六世周瑜曾为东吴大都督。据周潭镇永兴村《鹞石周氏宗谱》记载,其祖“文一讳仕龙,生失考。省考中解元,有名登龙虎榜。文武双全,学博渊源,精通子史,更懂汉字五音之学。武有三十六翻身,七十二变化之妙术。宋季附籍桐城县清净乡杨都湖上鹞石山下,设教馆授生徒,而四方远近者争师之。”“清净乡”即宋、元、明、清时期桐城东乡的称谓,“杨都湖”即今天周潭镇和陈瑶湖镇境内的陈瑶湖、枫沙湖水系。由此可见,周氏早在宋代就迁移到枞阳县周潭镇,成为东乡巨族。

  另据周潭镇大山村《章氏族谱》记载,章氏一族为秦将章邯之后。大山章氏一脉世居福建蒲城,其祖仔钧公曾任唐朝武官。仔钧公后裔的一支于唐末迁至安徽泾县,元代,有天武、天禄兄弟二人由泾县马原迁周潭的发洪山(今名大山)定居,并带来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此后,章氏人丁兴旺,习武之风不断,代有武术高手,逐步发展成为东乡又一巨族。

  虽然东乡武术源头分为两支,但明、清两代,周、章两个家族武学各有特色,并常有交流,后经世代扩散融合,成为后来东乡武术的主流。

  东乡武术的特点

  老桐城民谚有“打不过东乡,吃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告不过北乡”之说。东乡民风剽悍,遇事喜欢较真。桐城派大师、枞阳人吴汝纶说:“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

  东乡武术发展巅峰时期,定居在周潭镇永兴、大山、彭桥、七井以及陈瑶湖镇施湾、吴桥等村的周、章、陆、邓、谢、王、汪、吴这几个家族,男女老少嗜武成性,家家备有刀枪棍棒,奇拳怪招,高手如云。

  明清之际,东乡武术南北拳种包容兼收,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又创出了许多新拳种,举手投足都能显现高深的功力,普通的生产生活工具都能当兵器,譬如:拳术中的三掌、三踏、三炮、双盖、摸刀鱼、甩菜瓜、奤子走路、走趟对打等,器械中的半耙、铁尺、板凳花、扁担花、手巾花等等。

  东乡武术主要以低盘架势为主,走趟田字形、一字形为多。步型以马弓步和震脚为多,辗转幅度小,正所谓拳打卧牛之地、棍探龙潭虎穴。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刚猛,行拳迅速,灵活多变。看似朴实无华,但精妙绝伦,往往能一招制敌,出手便是绝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东乡流传着“畈畈有好田,村村有好拳”的谚语,由此可窥一斑。

 

  东乡武术的传说

  枞阳民间把著名的拳师称作教士,历史上东乡成名的高手名教近百人。有的在朝廷封官拜将,像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章慕斌,光绪年间威震黔南的抗法将军周南寿等等;有的扬威江湖,侠名远播,像章冠鏊、周炳坤、邓贤美、陆蛤蟆、谢依俊等三十六名教。

  在东乡有关三十六名教的故事很多。据传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嫉恶如仇。最让东乡乃至枞阳桐城人感到自豪的就是“三十六名教打九华”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据说当时九华山被一伙强人霸占,他们冒充和尚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把九华山佛门净地闹得乌烟瘴气。在江南许多乡民登门求助下,三十六名教经过周密布署,乔装打扮成进香的居士混进九华山,各人施展生平绝学,一路过关斩将,将这一帮恶贯满盈的和尚全部剿灭。

  此外还有诸如“黄小姑两下苏州报父仇”、“周铁弹飞弹打臬台”等等传说,长期以来为东乡人津津乐道。

  东乡武术的兴衰

  东乡武术发展到清朝咸丰初年,遇到了一场浩劫。当时,有一支太平军要路过枞阳,借道东乡。那时老百姓都称太平军为“长毛”。据说“长毛作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乡人对这些被妖魔化的农民军成见很深,太平军的要求遭到东乡几大家族联盟高层的反对,于是,为了保卫家园,东乡人与太平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恶战,三十六名教在让对手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最终因寡不敌众死伤殆尽,东乡武术也从此走向了衰落。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历史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东乡武术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各大媒体对东乡武术做了深度报道以后,揭开了东乡武术的神秘面纱,东乡武术作为枞阳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牌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东乡习武之风又得到了恢复。

  东乡武术的核心精神与文化价值

  枞阳历史悠久,在中国多源一体的文明架构中,处于长江流域文明,是八百里皖江长廊中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长江以她博大情怀和汹涌澎湃的慷慨,造就了这里的美丽富饶,也使这块土地集名山、名水、名镇、名人、名著、名拳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个性。

  东乡不仅是我省著名的武术之乡,也是枞阳人气节上的精神故乡。东乡武术传统中以“学拳先学乖,习艺先习德”为原则,把气节为先,爱国爱家作为最高的精神追求,倡导“忠、勇、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和天下,内炼精神外修身,其核心精神极具爱国主义精忠报国的武德意义。

  武术在中国被称为国术、国魂、国粹,在国外,也被誉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超级国宝之一。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与个性。奥林匹克是西方国家体育文化的象征。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现今国家提出了弘扬现代民族精神,并重视武术的学习与推广,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东乡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国家和省、市都已确立了一系列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为了贯彻落实枞阳县委县政府“文化育县”战略,以文化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从而推动“四个枞阳“建设,枞阳东乡武术协会、枞阳东乡武术培训中心、枞阳东乡武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创建了安徽省首个“东乡武术文化产业园”。

  针对东乡武术进行文化创新,形成产业化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承文化,弘扬东乡武术精神,促进枞阳经济、文化、旅游大发展,同时,对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东乡武术协会)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