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爱
——《魅力浮山》后记
张正顺
前年冬天,我与几位文友专程去了一趟浮山。那是一场暴雪之后,山上树木横陈,几处庙宇坍塌,令人惨不忍睹。更让人忧虑的是,由于山上多年冷寂,道路杂草丛生,加上积雪未融,路线难寻,步履维艰。此时,浮山的“路”成为我们心中最大的纠结,振兴浮山、唱响浮山品牌成为我们的共同心声。
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的多重原因,作为安徽省六大名山之一的浮山犹如藏在深闺的佳丽,淡出于人们的视线之外。这种状况与各地旅游事业的白热化极不相称,令人扼腕、愧憾。近年,随着旅游休闲的大众化和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化,在各级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支持下和有关企业商家慧眼识珠的积极参与下,浮山旅游开发进入了快车道。对此,所有热爱家乡、钟爱山水的人们万分欣慰、充满希望,希望浮山早日走出深闺、拥抱春天,以一方神奇美丽的洞天福地呈现在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面前。
在游子的眼里最美的莫过于故乡,所有钟爱山水者梦中都有一方美丽的天堂。30年前,我在北方上学读书,毕业话别,有同窗好友向我问起家乡的“特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浮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我看来,奇异的旅游风光如一盘珍馐美味,如一曲精彩剧目,是款待远方宾朋的最佳礼物。但那时的我未出校门,孤陋寡闻,对浮山仅知道一鳞半爪,并不能向对方详细介绍多少。但那时的情景似乎为我日后写作浮山、介绍浮山埋下了种子,积蓄了动力。
去年五一前夕我在合肥与几位朋友聚会,大家谈到浮山的旅游开发,一致认为浮山开发除了亟需进行景点的整修与服务设施的建设外,宣传推介工作必不可少、刻不容缓——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他们的鼓动下我坚定了写作浮山的念头。为了较为全面地将浮山展示给世人,我开始着手《魅力浮山》的写作,以作为一个文化人献给家乡的一份薄礼。我想,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作者,努力用文字宣传家乡、推介本土名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热爱家乡、挚爱山水的最好方式。
写作浮山,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尝试与学习。从“考据”角度上说,我对浮山的了解仍然还很肤浅,虽然在过去的一些时日里我从未间断对浮山的亲近,但以浮山丰富与深邃的内涵,非一般人穷其一生的心志能完全读懂参透的。因此,我希望以一个普通的旅者、一个浮山的子民,凭着对她的一腔热情,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描述自己的一点见闻感受,以此表达对浮山的一片深情厚爱。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我曾参阅了旧《桐城县志》、新旧《浮山志》等一些相关的资料,从某个程度上来讲,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为了区别于一般旅游读物的纯工具性或超娱乐性,我在写作上不只停留于对景点的泛泛介绍,力求做到个性的阐释与诗意的解读,与读者形成心灵的融合;在展示表象的旅游元素之中注重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为人知的奇闻异事,使之通俗而不乏厚重,书卷而不失空灵。
在此书完稿之际,我首先要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疏利民先生,是他让我最初萌发写作此书的想法,以及在书稿的全局与细节上给予的创意。同时,我也要感谢各级领导和众多的朋友,是他们给予我各种支持或诸多中肯的建议。特别感谢的是,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汪华君先生,多次陪我亲临浮山采风拍照,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精美的图片。
写作浮山,对于我还是一次挑战性的检阅,累并快乐着。诚然,限于个人有限的阅历与笨拙的笔力,限于自身对浮山仍很浅显的了解,限于浮山开发不断进行之中,我所写作的文字可能挂一漏万甚至多有谬误,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但我想,得有璞玉之真,何嫌卞和之讷?大美不言,大爱无疆,热爱风景终究在于行走其中,风景之美待于不断发现解读。
因此我期盼更多热爱山水的朋友走进浮山,期盼本书能增进朋友们对浮山的全面了解和喜欢,并期盼更多的朋友与我一道不断解读浮山、宣传浮山。
是为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