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身影(上)

时间:2018-03-06 09:08:22

  《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目录缩写提纲

   汪学勤

  写作简介:从91年以来,我得到当时担任《皖枞报》副刊编审王长学老师和谢思求老师约稿和鼓励,也得到安庆报主任编辑黄复彩先生鼓励,得到当时县文联主席孔祥彪先生和散文作家叶全新先生的关爱,先后写了浮山系列小散文10多篇和生活散文30余篇,先后在《皖枞报》《枞阳文艺》《安庆报》《振风》《写作导报》等报刊发表。

  三年前,我开始写浮山系列文化大散文,得到现任县文联主席、《枞阳杂志》主编钱叶全先生鼓励和赞扬,钱主编赠我《枞阳县志》,对我写的浮山文化大散文系列全面肯定,指示我要为弘扬枞阳文化多做工作。我写作热情高涨,于是在枞阳杂志上发表了浮山文化大散文系列10篇。文章发表后,社会反映较好。衷心地感谢这些文学伯乐。他们点燃我的创作热情,也是他们点睛之笔,点石成金,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使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要感谢的是市文联金海涛先生为我申报省作协会员尽伯乐之力。我是幸运的,我的写作得到大家的关爱。我要努力写作来回报社会和读者,许多读者的赞扬使我感动,也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你们,我的文学引路人和我的读者上帝!

  今天在钱叶全主编的策划下,枞阳县文联准备出版《枞阳历史文化名人》,先期钱主编让我选出首选枞阳名人,写些简介,并且要写点推荐理由。于是我遵命写了以下12位首选文化名人。因为,以下这些名人简介已发表在《枞阳杂志》2008年第5期第29—33页,先特发表在新浪网汪学勤博客以及博客中国汪学勤博客专栏和安庆市汪学勤名师工作室上,供博友阅读。

  一、铁骨铮臣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左光斗任左佥都御史,巡视京城,调查到豪绅恶吏私刻官印,伪造公文,伪封官爵与官职,左光斗严明执法,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假冒官员100多人,体现了凛然正气,整肃纲纪,京城肃然,治安状况出现了良好的转变。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负责京城屯田,他看到京城东南荒原千里,经过考察,向朝廷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的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发展生产,鼓励人们垦荒耕种,很快使千里荒原变成粮仓。

   万历48年,熹宗继位,左光斗主持公道,对光宗宠妃李选侍占据乾清宫的行为进行整治,迫使李选侍选移出乾清宫。

   为了整治朝纲,左光斗上疏,揭发把持朝政的宦官头目魏忠贤,有32条应当斩首的罪状。魏忠贤巫陷左光斗收受贿银两万两,并假传圣旨把左光斗关进监狱。在狱中左光斗表现了崇高气节,拒绝京师民众和太学生的捐银救助,遭受酷刑,而怒斥魏忠贤。1625年7月魏忠贤指使狱卒活活打死了左光斗。这年左光斗才51岁。明思宗即位,赐谥“忠毅”,后人在县城建有“左忠毅公祠”

  推荐理由:左光斗崇高气节,使枞阳享有“气节之乡”的美誉,铁骨铮臣,青史留名。

  二、博学清操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别号浮山愚者,为僧法名弘智,无可大师。今浮山镇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在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父方孔炤在朝任要职。方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年轻时出游江浙,结交江南名士。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39岁方以智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方以智多次反对追随魏忠贤的权奸阮大铖。明朝灭亡之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被进京的李自成捕获,在关押中方以智寻机逃到南京,遭到福王政权阮大铖的迫害,他又逃往广西梧州。在永历桂王的流亡小朝廷被加封为东阁大学士。他不断开展反清复明运动,桂王政权被清朝消灭后,清政府抓捕到方以智,并许以宰相之位,要求方以智入朝做官,方以智坚决拒绝,宁可出家做和尚,坚决不仕清朝廷。

   方以智是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在国难家破的逃亡中,先后写下了五百多万字著作。其中《物理小识》被后人称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涉及到物理方面有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等,《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书“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在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其中光学实验记载要比欧洲早一个多世纪。方以智是最早的提出要学习西方科技的中国科学家。方以智《尔雅》、《物理小识》较早的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在国际影响深远。方以智墓地列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

  推荐理由:方以智是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品格、才华出众。最早提出要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强国,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深远。安徽大学把出版《方以智全集》作为十一五规划中重点项目。

  三、桐城派文祖方苞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祖籍今牛集乡方皋庄。祖父方帜曾任兴化县教谕,父方仲舒入赘江苏六合县留稼村,方苞出生在江苏六合县,但保留桐城户藉。方苞自幼聪明,自小即能作对联,写诗。16岁在安庆参加科举考试,24岁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声名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1711年《南山集》案发方苞被株连关进江宁县监狱。不久押解到京城刑部监狱,被定为死刑。1713年因大学士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皇帝亲笔御批,才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在雍正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1736年提升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十四年,方苞82岁病逝,葬于江苏六合。

  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准,方苞首创“义法”之说,义即言有物,法则为言有序,即文章要有内容、有条理。提倡道文统一。这些成为桐城文派的理论基础,后来桐城派作家倡导方苞这些文艺理论,并经刘大櫆、姚鼐等大家的力推,终于发展成为主盟清代文坛二百年的桐城文派,方苞被称为桐城派鼻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方苞著作丰厚。

  推荐理由:“义法”之说是桐城文派的理论基础,他是桐城文派的鼻祖,历史影响深远,方苞是桐城派三大家之一。文化贡献突出,使枞阳享有“文章之府”的美誉。

  四、文风超然的刘大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今汤沟镇人。他从小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刘大櫆有韩愈、欧阳修一样的才华。但在几十年的科考中,刘大櫆都没有考上举人和进士,到了60岁,担任黟县教谕。

  刘大櫆拜方苞为师,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成为桐城三祖之一。

  刘大櫆在师承方苞义法的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论文偶记》中指出“神气”是散文中最清妙的境界,他阐述了神气“蕴含在字句中”,“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在字句准之。”指出散文写作应在字句中讲究音节。

  刘大櫆引为自豪的是培养散文大家姚鼐、姚鼐十五岁拜刘大櫆为师,后来成为清代散文集大成者。

  刘大櫆1780年病逝于家乡,墓地在金社乡向荣村。

  推荐理由: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论文偶记》等文集在海内外影响深远,文章深得方苞赞许,培养了姚鼐一代宗师,对文化贡献杰出。

  五、清代散文集大成者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又字梦谷,祖籍在牛集乡姚王集。

  姚鼐从小聪明喜爱学习,跟随叔父姚范学习经文,15岁拜刘大櫆为师学习古人。他1750年考中举人,1736年33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773年清廷编修《四库全书》,姚鼐被推荐担任纂修官,次年辞官,这一年姚鼐44岁。从1776年到1815年逝世,这四十年间,姚鼐先后担任了扬州梅花书院主讲,安庆敬敷书院主讲等。培养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刘开等一大片弟子,并且发展他的古文文艺理论,成为桐城派一代宗师。

  姚鼐的重要代表作为《惜抱轩文集》。姚鼐在师承方苞、刘大櫆的“义法”“神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的散文创作理论。认为文章要有内容,要有观点,要有材料来证明观点,这些材料要准确要有代表性,而且还要讲究字句词采。他提出了文章“阴阳刚柔”说,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次突破。

  1810年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时年85岁,1819年归葬于牛集乡阮畈村。

   推荐理由: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书院主讲,古文创作丰厚,成为清代散文大家,文史地位显著。

  六、近代教育的先驱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今会宫乡老桥村人。幼时好学,1864年考中举人,1865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成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先后任深州、冀州知州,1889年弃官任莲池书院院长。

   管学大臣张百熙恳请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没有到任,光绪28年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学校,参观了日本的工厂、邮局、医院、银行。在日本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由于发生吴稚晖事件,考察提前结束,他整理成文稿,有10万多字,送交张百熙,日本东京三省堂书店抢先于当年出版,受到日本各界高度评价。

  吴汝纶在文稿中倡导近代平民教育,提出要把小学作为每个国民都应该接受的义务教育,这种教育理念超越时代百年,称他为近代教育先驱是名副其实。

  从日本回国,吴汝纶寓居在安庆,借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自任堂长,并把“勉成国器”作为办学宗旨。由于办学疾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二在家中病卒,终年64年。

  推荐理由:吴汝纶近代教育先驱,较早提出废科举办学校。执教莲池书院,学养深厚;创办桐城中学造福乡里,培养大批人才。吴汝纶在近代教育史上地位突出重要,影响较大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