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汤沟:双溪边的“华尔街”

时间:2018-04-23 08:51:41

  胡堡冬

  古镇汤沟,今属枞阳县,乃过去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是清代“桐城文派”三祖之一刘大櫆的故乡,是旧时桐城东部重要的水运商埠和集散地。

  汤沟镇同样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繁荣的。流淌的双溪,潺潺地流过汤沟,上可到无为、庐江,下可到大通、横港、芜湖、金陵;滚滚长江盈镇而过,汤沟便因这便利的水运,以及南与贵池隔江相望,东与铜都铜陵交接的优越地理区位,在600多年前的某个机缘下孕育了。流淌的溪水,见证了小镇的历史,濯涤了小镇人的灵秀,当然,也成为汤沟镇的灵魂,要不怎么会有“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木村夕照”这么多美景在此存在呢?三官晓钟清音缭绕,也给这里增添了人气,茶馆、酒肆,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周边的村民,吃罢早饭上街,人们悠闲地逛过这家商铺走进那家杂货铺,街边的大碗茶,卖香烟、瓜子、酥糖、麻花、花生糖的,饭馆里飘来的香味,让汤沟镇数百年来显得声息融融,平宁而祥和……

  明清数百年,汤沟人一直奉行着桐城人“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1698年,小镇上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宁静,这个人就是刘大櫆。他生在书香门第,曾祖刘日耀是明崇祯贡生廷试授歙县训导,祖父和父亲皆县学生,都课读乡里;兄大宾,成是举人。翰墨香风的熏染,让刘大櫆也成为饱学之士。但刘大櫆一生科考不顺,不像他的同乡,都经科考获得了高官厚禄。他几次落榜,仅有一次博学鸿词科的举荐,却因大学士张廷玉避同乡之嫌而被打入冷宫。但这并未让刘大櫆颓丧,相反,他觉得“生则为国干,死当为国殇”,而是把文章理论研究得更透彻,文章写得更精湛。没了科考的羁绊,反倒更潇洒,在京城,那些“巨公贵人”都惊叹其文;同乡方苞也慨叹,说:“方苞何足算邪,邑子刘生,乃国士尔!”方苞乃清代大儒,凡读过中学的人都读过他的文章,连方苞都如此推崇,可见刘大櫆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刘大櫆师承方苞,传承姚鼐,他们被尊称为“桐城派三祖”,而巧合的是,他们也都曾在汤沟镇上收过徒,讲过学,都曾在清澈的双溪河畔留下过华章锦句。

  时间之河总是行走无声,大清朝由盛转衰,但偏居桐城东南隅的汤沟镇却依然繁荣。清末的动荡,让贵族们想到的是自己的财富,怎样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李鸿章的族弟李秀岩就把目光盯上了汤沟镇,于是,他避开了都市,在汤沟老街上开设了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让这条明清古韵的老街,一时间成为汤沟的“华尔街”,好不热闹,套句今天时髦的话说,这可是汤沟镇上当时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哩!当年,设立桐庐县,后改称湖东县,县治就设在汤沟镇。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了枞阳……

  尽管汤沟镇随县域区划调整,行政归属改变,但人们依然拥有很深的老桐城情结,因为,汤沟镇与桐城有好长好长的历史,有好美好美的人文华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