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与浮山有关的历史名人(四)

时间:2018-04-25 09:12:22

  方苞(1668——1749)字凤仇,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义津镇方皋庄)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官至礼部侍郎、三馆(文颖、经史、三礼)总裁。曾因《南山集》案下狱。著作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古文约选》等。曾两度游浮山,有《记》。

  方正珠(生卒待考)字浦远,中通子。著有《乘除新法》、为清代数学家。在浮山,有其书题。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官黟县教谕,为清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一。著作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等。游浮山有诗文。

  孙元衡(生卒待考)字湘南,桐城东乡(今枞阳县孙家畈)人。历官台湾同知、东昌知府。清代诗人,著有《赤嵌集》四卷,为王士桢所点定。游浮山,有诗文。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桐城麻溪(今枞阳县钱桥镇姚王集)人。清著名的散文家,“桐城派”中坚人物。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部主事、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馆”纂修。著作有《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文后集》十二卷、《诗集》十卷等。为左仲郛《浮渡诗集》写有序。

  王灼(1752——1819)号悔生,一号晴园,字明甫,又字滨麓,桐城枞阳人。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官东流县教谕,为清代文学家。著有《悔生诗文钞》、《枞阳诗选》等。游浮山,写有诗。

  陈度(生卒待考)字官仪,桐城枞阳镇人。清代画家、诗人,著作有《沧螺集》、《遂阿诗钞》等。游浮山有题刻和诗。

  疏长庚(生卒待考)字荫松,号北山,桐城东乡(今枞阳县项铺镇边山村)人。道光监生,以军功授江苏直隶州知州,著有《虚白室诗文钞》、《马背船唇集》、《槃阿集》。同治年间,华严寺僧重修《浮山志》和庙宇,缺乏资金,他慷慨解囊,促成其事。

  吴康弼(生卒待考)字仲甫,一号樵山。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人,同治年间,住浮山十载,与寺僧有深交。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浮山志》时,他为此筹集资金,并撰文作序。

  吴康之(?——1889)名宝三。因“菊”、“鞠”古字通用,故取陶靖节退隐爱菊之意而自号鞠隐。清末桐城南乡(今枞阳会宫)人,曾官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等县知县,补郓城县知事。晚年在浮山建“鞠隐山庄”而隐居。临终时,因无子侄,遗嘱老妻、女儿芝瑛,将其田地房产捐助办学,发展乡村教育,以启迪民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二月,两江总督及皖抚会奏朝廷,请给予捐产办学的吴家以褒奖。依奏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创办鞠隐小学,并刊石于学堂外,今已发展成鞠隐初中。

  章逐民(1902——1930)字文华,枞阳后方人。1926年春,考入安徽法政学堂,1927年春经王步文夫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以后,他回到家乡,在育才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建()工作。1928年2月,在章家大屋建立起桐城第一个支部——桐城直属支部,归怀宁县委领导,他被选为支部书记。不久,经他组织,又建立了浮山中学党支部,并出席了成立大会。同年5月,桐城成立了区委,他和陈雪吾担任正副书记,下属15个支部,有党员二百余人、团员百余人、农协会员二千余人。1929年6月,在王步文的主持下,成立中共桐城县委员会,章逐民为首任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孔城抢()斗争、浮山中学学()及鲁谼山起()等活动。于1930年4月,病逝于枞阳。

  吴克正(1906——1930)化名吴正刚,枞阳陈洲人。他从苏州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于1926年11月22日由赵耀华、钱邦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乡后,受其表兄房秩五之聘,在浮中任体育教员。1928年2月,由章逐民主持,在方家仓成立了中共桐城第一个支部,章逐民任支部书记,他任支部委员。是年春夏之交,他于金谷岩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成立浮山中学支部,当选为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在校内外积极从事宣传和建党活动,组织学()和农运,并历任党的区委、县委委员等职。1929年10月,他遵照王步文和县委的指示,在桐城鲁谼山领导了数百人的农民武装暴动。第二年夏天,又与陈雪吾等领导了欧家岭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他任副政委。7月,他去安庆刺探敌情,在返回途中与敌遭遇,不幸中弹牺牲。

  王靖疆(?——1930)枞阳白湖人。1927年至1930年在浮山中学读书,思想进步,经吴克正、郑曰仁的介绍,于1928年加入共青团,在浮山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组织《农民泪》的演出,并参加农运讲习所学习,斗志十分旺盛。1929年暑期,他回到家乡清王岗,组织一次农民抗暴抗租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0年6月,他和张孟卿率领浮山中学学生队伍,在去欧家岭参加暴动途中,于庐江罗家嘴大院遭章家自卫团袭击,不幸牺牲。

  吴鹏武(1906——1930)枞阳金社人。1925年入浮山公学读书,1927年被学校推荐到安庆省立第一师范深造,第二年留校当了英文教员。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怀宁县中心县委秘书、皖中特委委员,并参加欧家岭暴动,往来于安庆、桐城、浮山之间。后因高翔、程贤彬、周振超等叛徒出卖,1930年10月24日在安庆遭特务逮捕。在法庭上,他不畏酷刑、不为利诱所动,曾举起手铐扑砸叛徒周振超。敌人用铁丝穿其锁骨和双手,但却动摇不了他的钢铁意志。10月28日,在安庆北门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咬破手指写了“父母兄弟,不要为我悲痛,自有人为我报仇!”的遗书,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王步文(1898——1931)字传模,化名自平、朱华、王华。安徽潜山(今岳西县斯桥乡资福村)人。1918年求学于安庆,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任省学联副会长。1923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到上海大学学习,与恽代英一道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赴日留学,任中共海外总支常委。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中央巡视员、省委代理书记等职。曾以中央巡视员和省临委代书记、桐城县委代书记等身分,化名朱华,在浮山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领导并参与中共浮山中学支部的活动。1927年至1929年期间,他以浮山为活动据点,领导了桐城、庐江、舒城一带农民运动。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在芜湖被捕,同年5月31日,在安庆北门外英勇就义。

  葛宗文(1902——1933)别名鲁生,安徽金寨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日留学,1926年毕业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工农红军,历任中共怀宁县委书记、怀宁中心县委书记、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书记,红七十三师宣传科长,1933年在战斗中牺牲。1928年前后,他与周新民、童汉璋、陈雪吾等以浮山为活动中心,从事地下革命斗争。

  陈雪吾(1902——1933)名庆杰,字虎生,枞阳后方人。1919年,进入安庆工业中学读书。1923年随四叔陈野先(留日学生,思想进步)赴山东高唐县政府当收发,后因参与反军阀游()示威而解职回家。1926年10月,经他的老师章子佩介绍,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4月由同学章逐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开展农运工作。他以浮山中学学生(第二届毕业生)名义,在王步文、章逐民的领导下,多次在浮山办农民会员短训班,并组织发动浮山中学三次学()。1929年6月,陈雪吾配合浮山中学支部书记吴克正,发动了桐城鲁谼山农民暴动。第二年六月,他又领导了桐庐舒交界的欧家岭起义,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二团,自任团长兼政委。1931年,中共怀宁中心县委遭破坏,为了加强力量,省委决定合并桐庐县委,雪吾任书记。是年秋,县委机关由庐江迁到浮山,交通站设在浮中,交通员为该校职员王玉成。不久,浮中党组织受到威胁,雪吾被迫转赴九华山一带活动。1933年元月,雪吾在家被捕;三月十七日,就义于桐城紫来桥下。房秩五闻讯后,赋诗哀悼:“……浩气塞长空,精魂翔故里,千秋万岁名,在此抑在彼。……”

  张舜卿(1904——1934)化名张镇中,枞阳县会宫乡人。中共党员,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军事负责人、皖中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二团副团长、参谋长等职。他是桐城欧家岭暴动领导人之一。常来浮山活动。1934年6月,被捕后就义于安庆。

  吴芝瑛(1868——1934)晚号万柳夫人,枞阳会宫人。1887年,芝瑛由浮山鞠隐山庄出嫁到无锡。1897年,其夫廉泉任度支部郎中,芝瑛随夫移居北京,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京师,结识了秋瑾、徐寄尘并结为异姓姊妹。秋瑾赴日及办《神州女报》,都得到吴芝瑛经济上的捐助。秋瑾就义时,她冒生命危险为其收尸安葬,并设“悲秋阁”,悬挂秋瑾遗像,以示怀念。辛亥革命成功,她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咨议员。父母死后,她遵遗命,将浮山的故居——鞠隐山庄的万贯家产捐办了鞠隐小学。

  史伟(1914——1938)字俊宽,史恕卿第三子,枞阳会宫人。1929年,与弟史照同入浮山初中部就读。1936年,在北平大学俄文先修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民族先锋队总部,担任《我们的生活》主编。1937年,他在山东馆陶、临清两县,创建了有八百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并担任大队长之职。1938年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经受百般折磨后,英勇就义。

  方守敦(1865——1939)字常季,号盘君,桐城人。1902年,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捐资办学。1904年,与李光炯、邓绳侯筹办芜湖公学,辛亥革命后又致力发展乡村教育。他一生爱钻研书法,求书者甚多。民国四年(1915年),随桐城中学师生来游浮山,题书于金谷岩巅。

  姚孟振(1862——1940)字慎思。桐城人,曾先后任职于芜湖安徽公学,全皖图书馆、北京民国大学,安徽甲种工业学校等。1928年,与孙闻园一道创办了桐城县集成女子中学,并任该校校长。1931年至1932年任浮山中学校长。著有《桐城沦陷记》。

  张屏臣(1878——1940)号家翰,桐城人。1903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历任宣城四师、桐城中学、安庆高中等校校长。1933年后,任浮山中学校长三年,1938——1941年,任浮中董事长。

  胡竺冰(1893——1940)号巨龙,无为人。1915年,考入安庆法政专科学校,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和反军阀的斗争。1927年,在北伐军的支持下,夺取了无为县县长高寿恒的大印。大革命失败后,他于同年6月抵达武汉,找到了中共安徽省临委,并由组织安排到浮山中学任语文教员。时王步文在这里创建了党团组织,组织农民运动和抗暴斗争,使浮山周围的革命形势得到发展。胡竺冰也与党支部成员一起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展宣传工作。1929年春,他离开浮山,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为党组织做宣传和联络工作,与周新民经常保持联系,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了“左联”。抗战期间,任安徽省动委会文化委员,出任无为县长,兼任县人民自卫军司令,为新四军筹集了大批物资和经费,输送了许多优秀战士,叶挺军长多次赞扬了他。1940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48岁,新四军军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晚号晦庐老人。枞阳镇人,为安徽著名教育家。李于光绪年间中举,后随吴汝纶赴日考察,回国后协助吴汝纶在安庆创办了桐城学堂。1903年,在湖南任教时,曾以身家性命保护了黄兴、张继等革命党人,并在那里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该校迁入芜湖后,易名“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特邀房秩五主持。以后,他又创办了芜湖女子公学、芜湖私立职业学校,还在家乡创办了宏实小学。他一生以发展教育、培训人才为己任,常与蔡元培、陶行知、房秩五研讨教育。他为浮山中学校董,常来浮山过问校事,甘冒风险掩护进步力量。其著作有《屈赋说》、《国策札记》、《同事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

  史大化(1869——1942)字恕卿,又名推恩,枞阳县会宫乡人。辛亥革命期间,投身革命,参加同盟会。安庆独立时,他任安徽省军政府财政司长,参与创立“青年军”,并兼任第二队队长。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反军阀的斗争,支持北伐,曾数度入狱。“四·一二”事变发生,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了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并筹款七千余元的大洋支持他们活动。抗战军兴,他积极教育子女参加抗战,三子史伟、四子史照、四女洛明均赴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女史迈(张恺帆夫人)、六子史康到皖东,参加新四军;他自己则受党的委托,在桐城大关开办了商店,作为新四军地下联络站,为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作出重要贡献。

  史大化除了从事革命活动外,还积极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他任董事长;1923年筹办安徽大学时,他亦积极参与其事;1924年房秩五筹建浮山公学,他为该校董事,房秩五因校产与吴氏家族相争,他出面为之斡旋;有因贫寒而不能入学者,他慷慨解囊,予以相助。

  疏冠中(1901——1942)枞阳县项铺镇人。原名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贯忠、野村、拓夫,化姓为苏。

  疏冠中出身贫寒,家居浮山附近,常往来山中,接触了不少进步人士。1926年,前往武汉参加革命,1927年返乡从事农运和建党工作,历任党支部委员、区委委员、县委委员等职。1932年秋,因浮山党组织遭到破坏,他被迫转移到青阳、铜陵、繁昌一带活动,皖南事变时不幸被捕,1942年遭敌杀害,时任中共繁昌县委书记。

  黄桂元(1912——1942)又名黄彬、黄静寰,是黄镇的胞弟,枞阳县横埠人。1929年入浮山中学读书,第二年加入共青团,并于当年领导了该校一次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学()。学()失败后,他被开除。1931年回到家乡,同周邦彦、周南、屈成仁、周复安、王立本、王学西等,在黄家山至周潭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并于1932年立夏节组织了一次农民示()暴动,取得了胜利。1937年,他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赴延安抗大学习,并转为正式党员。1938年回桐城,任桐城县抗日武装部长兼第二游击大队大队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五十五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秋,因过江执行任务,在返回途中与日舰遭遇,壮烈牺牲。

  童汉璋(1897——1943)一名汉章,合肥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日留学,1926年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总干事。1927年,被选为省党部执委,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回合肥,以教书为掩护,任中共合肥特支书记。1938年任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总务部副部长。1939年奔赴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次年任合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淮南京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主任等职。1943年6月,在赴延安学习途中不幸逝世。

  1928年前后,汉璋与周新民、葛宗文、章逐民、陈雪吾等,以浮山为革命活动中心,积极从事地下斗争。

  方根发(1922——1943)枞阳浮山人。自幼聪明伶俐,因家贫,十一、二岁就打长工。1943年2月,他自卖自身,当了壮丁,到了湖北老河口,又逃跑回家。在途经桐城时,结识了新四军游击队大队长陈介然,于是参加了革命,任该队副大队长。同年农历七月廿三日,在饶家大院被敌人便衣队抓获,后与陈介然、陈润梧等同时遇难。其时,他的小弟方士训因送衣物到此,敌人无故将其活埋,年仅十八岁。

  陈润梧(1926——1943)枞阳金渡人,是烈士陈石奇的侄女。1941年由浮山小学进入浮山中学读书,任新四军某部游击队指导员,活动在桐东一带。1943年农历7月23日,不幸在浮山附近遭敌抓获,英勇就义于浮山东麓,时年十八岁。同时遇难的共有8人,内有她的姐姐陈铭梧。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