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皖光(1882——1945)字孝生,又号啸生,晚号天镜湖翁,枞阳会宫人。他曾在桐城名流马其昶、张家骝、方守敦家当塾师,对古文、诗词、经史,颇有研究,得到桐城文学界的公认。后回到乡里,任浮中教员,执鞭三十余年,深受学生的拥戴。他爱好文学,爱收藏古籍。著作有《乐真堂文集》十卷、《诗集》八卷、《他山诗集》若干卷、《中国历代帝制世系考略》二十卷、《甲子纪元》二卷。
方晓庵(1900——1946)枞阳县义津镇人。从事教育三十余年,先后任中学教员、教导主任及校长等职。1943年,曾任浮山中学校长。
陈石奇(1911——1947)又名永奇,枞阳义津镇人。1927年毕业于浮山小学,同年秋考入浮山中学。1928年加入共青团组织,在王步文主办的“农运讲习所”受过训练,还参加了郑曰仁编写的《农民泪》的演出,领导过浮山中学学()。1930年,奉命接任吴海若的桐城团县委书记之职,在县委书记陈雪吾的领导下,积极组织青年开展革命斗争。1933年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参加了北平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1938年赴延安,担任陕北邮电检查所所长。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工作,为保卫延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46年,在中共中()东北局社会部工作,直至以身殉职。
吴屏臣浮山人,清末秀才,民初皈依佛教,住金谷岩,重建东、西楼。与房秩五友善,在浮山中学创办之前,校董会成员常往来浮山,吴屏臣尽力提供方便。逝世时,浮山文人汤士衡曾赠挽联一副,其联曰:“讲佛学,爱浮渡金谷之幽,当年古刹重修,事业文章追观我;脱红尘,往西天极乐之境,此日空山屹立,梨花春雨悼先生。”
史浩然(1882——建国后)字磊冰,枞阳县会宫乡人。早年与房秩五同时东渡,留学日本。1938——1941年,任浮山中学校长,并兼教导主任。时值抗战期间,环境恶劣,生活艰难,他既管行政,又管教学,工作十分辛劳。
任锐(1892——1949)女,河南新蔡人,中共党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其爱人孙炳文牺牲。同年,在房师亮父子的帮助下,携三子一女来到浮山公学,隐居在学校附近的虎爪庄。第二年,经校长朱伯健的安排,任该校图书馆管理员,兼教小学部的常识课。长子宁世(后更名孙泱)、次子济世在该校初中、二女维世与幼子名世在初小读书。1929年春,常有反动军警进山骚扰,为了安全起见,任锐带领全家于8月离开浮山,辗转到了延安。在延安,任锐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其子女均派往各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孙宁世,建国后任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名世,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时任八路军某团团长;孙维世,由周恩来抚养,曾在苏联学戏剧,回国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总导演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宁世、孙维世均被迫害致死。
1950年4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赋诗纪念任锐逝世周年,其中有句云:“五十年来变故多,人生甘苦味如何?夫死毒谋儿战殁,身逢胜利染沉疴。……慈祥恺悌流风远,春日坟前共献花。”
唐雨梅(1872——1950)名尔炽,又号庾梅,枞阳会宫人。平生好游,足迹四方。南游洞庭、北涉渤海、东南泛钱塘、陟吴山、东北出榆关、渡松花江。抗战期间,在浮山中学执教语文。他工诗善文,诗有苏黄格调,文遵“桐城派”家法,受到吴汝纶的赞赏。著作有《澹东轩诗稿》七卷、《文稿》三卷、《诗文续稿》若干卷。
潘赞化(1885——1959)原名世璧。安徽桐城人,生于天津。未及弱冠即随其兄潘瑨华和陈独秀、房秩五在安庆从事反清活动,两度流()日本。后参加同盟会,入振武学校学军事,进早稻田大学学兽医。1912年,由柏文蔚派任芜湖海关监督,二次革命失败后赴云南,参与蔡锷、唐继尧的讨袁活动,旋旅居上海渔阳里,与陈独秀为邻,掩护其革命活动。北伐战争后任中央实业部技正、农矿部简任科长。抗日战争中期返皖,创办桐城孟侠中学。1947年迁往安庆,建国后为省文史馆馆员。1930年,他携妻张玉良游浮山,并陪同作画。
张淦(生卒待考)字济公、广西人。1944年任第五战区副司令,拥军来游浮山,在陆子岩留有题刻。
吴逸生(1889——1959)字季超,号士品。桐城人。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孔城三高小学、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等校任教。抗战末期,与吴一寰等集资创建了麻溪女子中学,并任该校长。1942年前后,任浮山中学校长。1956年,当选桐城县副县长。
光升(1876——1963)字明甫,安徽枞阳人,为著名的教育家。1903年,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1906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专学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与章太炎、陈独秀相善。经章、陈介绍,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曾先后担任安徽法政学堂教务长、都督府秘书、安徽大学校长、《戊午杂志》编辑等职,在此期间,他积极支持并参加学生爱国与反军阀运动。北伐战争期间,他任安徽省国民党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在主持欢迎北伐军大会上,遭到右派毒打。但他毫不妥协,与蒋()石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率各市、县代表转移武汉,正式成立了省党部,被选为常委。抗战期间,积极参加安徽省动委会工作,担任该会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任省通志馆馆长。建国后,先后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省文史馆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著作有《法治救国论》、《论文诗说》、《语故》及《音韵通论》等。
浮山公学初创时,光明甫为该校董事。1936年后,连续担任三年董事长,常住学校,筹集经费,过问教学。1941年,学校被日机轰炸,他时在四川,闻讯即多方奔走,终于争得了行政院的拨款,为浮山中学的恢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许世英(1873——1964)字俊人,一作静仁、隽人。秋浦(今东至县)人。曾任清刑部主事、山西布政使。在任上曾与张锡銮联名吁请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后,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交通总长、安徽省长、赈灾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50年到台湾。著有《双溪诗存》、《治闽公牍》、《黄山揽胜集》等。
许世英与房秩五交谊甚厚。1941年,浮山中学遭日机轰炸,他在香港做赈济工作,曾资助2万元,重建了24间校舍,修复了钟大楼(图书馆)。
柯庆施(1902——1965)笔名怪君,歙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6年间,先后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及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在任安徽省临委书记时,曾住浮山,开展地下斗争,并请房秩五先生帮助转移了党的活动经费。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