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启”其人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夸赞程学启是“智勇绝伦”,曾国藩夸赞他为“名将”,程学启在桐城加入太平军,之后凭借功劳晋封“弼天豫”。之后辅佐叶芸来驻守安庆,屡败湘军。后来曾国藩以程学启老母为人质,迫其投降。之后程学启又为湘军攻克安庆立下大功,成为湘军大将。咸丰十一年(1861年),程学启随李鸿章援救上海,从而成为淮军元老,屡败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程学启在攻打嘉兴时受伤而死。
他戎马一生,打败太平军长达数十次,在攻打苏州的时候,因为“苏州杀降”事件,遭人唾骂,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攻破苏州标志着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程学启的功劳是最大的(梁启超语“程学启之功最伟”)。
加入“太平军”
程学启,安徽枞阳县会宫镇人。祖籍安徽舒城,其家世代务农。幼年丧母,由族人程惟栋之母养育成人。年少不爱读书,好谈兵事,不事生产,唯喜任气使侠。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间,太平军攻占桐城地区,开辟皖江之地。兼之皖北遭受大旱,遍地饥荒,民不聊生。军锋所至,从者纷纷,桐城一县参加者即达四五千人。程学启不甘寂寞,也是参与其中,随军移师安庆,并得结识志趣相投、倾怀效能者数人同馆,其中便有后来的北洋水师提督、庐江人丁汝昌。
程学启于太平军中转战皖西,屡立战功,累晋至“弼天豫”之职。其自行募兵乡里,得精卒五百为一营。辅佐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守安庆,叶以其为皖人,人地相宜,对其甚为倚重,特以自己妻妹舒城高崇善次女配之为妻,笼络程学启以为心腹。
叛投曾国藩的“湘军”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即“天京事变”。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太平天国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1856年底,天京上游的军事据点武昌陷落, 1858年5月九江失陷。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水陆并进,顺江而下,直指安庆,气焰极为嚣张,企图一举拿下天京的屏障安庆,直捣天京。洪仁玕认为“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而当时武汉、九江已经失陷, “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安庆“实为天京之锁钥而保障其安全者” , 只要“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因此,太平军必须全力确保安庆的安全。而“曾国藩持有与太平天国相同的看法,也认为天京安危系于从南京至汉口之间的江面,而控制这段长江的关键则是安庆”。曾国藩在写给他弟弟的信中就认为“此次安庆之得失”,不仅“关系吾家之气运”,而且“关系天下之安危”。安庆是长江的关键、天京的屏障, “欲攻金陵,必先取安庆”。
自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以来,之所以能够多次挫败清军的进攻,历经七八年,而天京却有惊无险,实因“恃有长江之险,而安庆为之蔽也”。曾国藩集中兵力进攻安庆, “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他认为只要攻破安庆,不仅“大局可望转机”, “全皖群贼皆散胆”,而且“金陵踞贼亦如槛兽釜鱼矣”。因此,安庆之役关系到敌我双方的生死存亡。
1861年,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曾国葆率湘军围攻安庆,程学启受命守卫安庆北门石垒,屡次击退湘军的攻势。
曾氏兄弟屡次受挫之后,采纳桐城人孙云锦之计:程学启由于幼年丧母,对其养母甚为孝顺,于是拘程惟栋母子入湘军大营,威吓程母,若程学启不降,将杀其子。程母大为恐慌,曾国荃逼令其化装成丐妇入程学启军营,伏地痛哭乞求程学启投降,以救其子。程学启自觉养母待其恩重,况且当前安庆局势危急,为了自己个人的前途着想,心中不免有降意。程学启暗与清军约为内应,但是“虑贼杀其家”,仍“犹豫未决”。约期未到,被安庆守将叶芸来侦知。程学启仓皇率亲兵三百余人抵曾国葆军营投降,后随曾国荃,被授为营官,令其带队进攻安庆,充当先锋。叶芸来大怒,杀其家, “学启益愤,图灭贼报家国之仇”,遂决心死心塌地地投靠清政府,成为太平天国的死敌。
湘军水师强盛,太平军不能与其争锋,由水路运进安庆城内的粮食和火药几乎断绝,而陆路交通唯赖北门。程学启为了取信于曾氏兄弟,献北门穴地攻城之计,并亲率部卒由炮眼攻入,攻陷北门外护城最坚三垒,断绝了守城太平军的陆路粮道,使守城太平军陷于绝境。虽然陈玉成、洪仁玕等先后多次组织力量援救安庆,但未能击破湘军的围攻,与城内的太平军会合。1861年9月5日,当湘军以地雷轰塌城墙时,程学启率先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战死,安庆失陷。安庆失守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太平天国西战场的主力陈玉成部瓦解;天京失去屏障,直接处在湘军的威胁之下。后来洪仁玕在谈到此事时说:“我军最重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
湘军占领安庆,使其成为进攻天京的基础。安庆失陷,天京上游再无屏障可守,以致造成太平军“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 。而湘军在占领安庆后, “滨江州县相继并下,数年来残破之局”,不仅“至此稍定”,而且“皖事渐有转机”。湘军顺江东下,很快就攻到了天京城下。在攻陷安庆的战役中,程学启“厥功最伟”, “国荃尤奇其才,破安庆多资其力”,曾国藩也认为程学启在攻克安庆的战役中“屡立大功”。程学启以安庆之功打消了曾氏兄弟的疑虑,取得了信任,曾氏兄弟还保奏其为游击,赐花翎。程学启用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头上的顶戴花翎,后又随曾国荃攻陷无为、铜陵诸城,擢为参将。
加入李鸿章的“淮军”
1861年冬,李鸿章率淮军进攻江苏,求军于曾国藩,曾氏以程学启部隶李鸿章麾下。1862年3月,程学启率部自安庆登船先行东下。曾国藩亲至码头送行,勉之曰:“江南人誉张国梁不去口,汝好为之,亦一国梁也”。程学启抵达上海后,立开字营,共一千余人,成为李鸿章淮军中“最为劲旅”,驻扎虹桥。太平军进攻程学启部,被程打败,被迫退至七里堡,旋又被程击败。程学启会同自松江水路而来的英法联军、常胜军攻击驻扎在南桥镇的太平军,程学启率部与太平军激战,太平军败退,不久退出南桥镇,程部趁势占之。
之前,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克嘉定,围困青浦,乘胜进攻松江。1862年5月,程学启追随李鸿章驰援松江,驻军泗泾。太平军将士在听王陈炳文的率领下猛烈攻击敌营,并分兵绕道进攻上海。程学启督兵抵御,亲燃大炮轰击太平军,趁太平军稍退之际,打开营门冲击,太平军不支退走,松江之围始解。程学启因功擢副将,赐号“勃勇巴图鲁”。
7月,程学启与常胜军会攻青浦,在青浦东北大败太平军。8月苏州太平军守将慕王谭绍光率军来攻,在七宝镇失利,程学启乘机进逼北新泾,攻破太平军数十座营垒。程学启以指挥有方,历战得胜,被保奏为记名总兵。9月,太平军谭绍光部大举窥伺上海,包围淮军水陆各营于四江口,程学启奉调前往解围。太平军“扼桥布阵” , 欲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猛烈抵抗。程学启率队陷阵,截断太平军军阵, “胸受炮伤,裹创疾斗” , 太平军不敌退走,来不及渡河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程学启乘势三路围攻,大败太平军,解围成功。是役,太平军损失二千三百余人。战后,程学启以总兵记名加提督衔,授江西南赣镇总兵。自虹桥、泗泾、四江口三战,程学启三战皆取胜太平军,增军至三千人,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
备受争议的“苏州杀降”
《投名状》是2007年由陈可辛执导的一部古装商业巨制,由李连杰,刘德华与金城武主演。该片创造了2.6亿元的票房,为该年度华语票房之冠。电影里不但有晚清著名案件“刺马案”的梗,还提到了一个“苏州杀降”的著名历史事件。而在真实历史中,“苏州杀降”的主导者正是程学启。
1863年1月,常熟太平军守将朝将骆国忠献城投降清朝,苏州震动。同时,程学启率部进屯岘山、大小唯亭、甪直,后又移屯外湾塘, “所以扼苏州之吭也”,直接威胁到苏州。为了解除威胁,忠王李秀成率大军反攻常熟。李鸿章一面增援常熟,一面令其弟李鹤章和程学启率部协同洋枪队戈登进攻太仓。1863年3月,太平军太仓守将会王蔡元隆诈降,李鹤章和程学启率部前往受降,守军开城门迎接。李鹤章率部入城,守军伏兵突起,李鹤章被击伤腿部,几乎丧命,所部死伤惨重,被歼一千多人。程学启在城外见太平军严整,遂起疑心,不入城中。待到李鹤章败报,迅即攻城,拼命掩护李鹤章撤退。后来程学启又伙同戈登常胜军用大炮轰塌城墙,程学启率部攻入城中,大肆屠杀以泄愤。接着程学启与淮军的另一名悍将郭松林在正义镇打败来自苏州的太平军援军,攻陷昆山。清廷赏程以提督记名,予一品封典。不久程率军连陷花泾、同里、吴江等地,切断了苏州与杭州之间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程学启率部不仅击退了李秀成的援军,分兵击破嘉兴、湖州来援的太平军于百龙桥、八坼,并且乘势向北追击至平望。十月,李秀成会同李世贤自无锡率部前来增援苏州,为淮军刘铭传、李鹤章所阻。程学启闻讯李秀成来援苏州, “督战益急”,在蠡口、黄埭打败太平军,随即攻破浒墅关、十里亭、虎丘等处,于是苏州被合围。太平军自盘门至娄门连垒十余里的“长城”,也被淮军攻破。李秀成自知势不可为,又无法说服慕王谭绍光放弃苏州,同时天京被围急,洪秀全屡次严诏李秀成回京救援,李秀成只好留慕王谭绍光守苏州,自己率军回师救援天京。
苏州被围,外援断绝,突围无望。城中的动摇分子纳王郜永宽等自觉大势已去,早已暗地里通过原太平军降将、淮军水师副将郑国魁与清军通款输诚。12月4日,纳王郜永宽等刺杀谭绍光,开城门迎降。程学启假装答应叛徒们“乞总兵副将官职,署其众为二十营,划半城为屯”的条件,暗中却“密请李鸿章诛之”。三天后,程学启将苏州叛将纳王郜永宽、比王武贵文、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天将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等全部杀死。
清政府、曾国藩对程学启苏州杀降事件大加赞赏,认为此举“尤为有识”, “最快人意”。苏州失陷后,太平军在江苏的战场已经趋于瓦解,保卫天京的战斗更加困难了。安庆失守,天京失去屏障,已经非常危险了, “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少矣”。苏州陷落后,程学启因功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职,赏黄马褂。
命丧“嘉兴”
占据苏州之后,程学启又率部进军浙江嘉兴、湖州。十一月二十八日占领嘉善,逼近嘉兴。十二月二十一日,嘉兴守将太平天国荣王廖发寿率部出击,被程学启部击败,淮军进而围攻嘉兴城。程部围攻竟月,虽然连破太平军十数座营垒,毁炮台20余座,但各部将骄兵傲,程也有所骄横而不听忠告,以致各部多不用命,虽有所进展,终是不能奏功。程学启怒而阵斩临战退缩的守备姜宝胜,下令于同治三年(1864年)一月二十四日破晓发起总攻,务必迅速攻下嘉兴城。其手下猛将、总兵何安泰与洋教练贝雷携带大炮由中路轰城。二十八日晨,轰塌城墙十多丈,水师总兵李朝斌督部以船搭成浮桥让步兵过河攻城。太平军拼死抵抗,过河的步兵死伤数百人,何安泰也在抢攻爬城时被守军用洋枪击毙。程学启闻讯大怒,督部攻城更急。二月十五日程亲自带队并力猛攻,未果。十六日更悬重赏募得敢死队数百人登城攻击,登而复却达四次之多。十八日午后,程在率部击退湖州太平军的援军之后,又亲自率领敢死队再次攻城。拼死从城墙缺口杀入,城墙上下死尸狼藉,守军仍是死战不退,又组织了二千余人使用洋枪排射入城的淮军敢死队,以求堵住缺口。程学启与突破口处被洋枪击中头部左太阳穴偏后,立时晕倒,然淮军将士蜂拥入城,终于攻克嘉兴。程被抬回大营,再转送苏州医治,虽有起色,终因脑浆崩流,于三月十日伤重不治,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李鸿章上奏朝廷,表陈其两年之间,复江、浙名城十余座,攻克苏州为东南第一战功。清廷优诏赐恤,称其谋勇兼优,追赠太子太保,特遣大员赐祭一坛,安庆、苏州、嘉兴建专祠,谥为“忠烈”,给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又加恩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并为三等男爵。程学启投诚后,妻子都已被太平军所杀。之后,其岳丈高崇善又将第三女许配与其。程死时无子,以其胞弟之子程建勋继嗣,时年尚幼,成人后,清廷授以员外郎之职,并袭其三等男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