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在幕旗山顶

时间:2021-06-25 09:22:06

 

  初次来到小城,首先吸引我的是附近高耸的山峦——幕旗山,然后是与小城擦肩而过的长江。也许冥冥之中的某种缘分,二十年前我在幕旗山住居了四、五个春秋,居室的窗外正对草木葳蕤的山坡,望见高耸的主峰。在城居的日子里,我时常伫立在露台上遥望突兀的山峦,试图走近它,攀越它。

  幕旗山又叫幕棋山,在古人眼里它最初也许似一杆猎猎迎风高悬的旌旗,或者是造物主不经意布下的一枚棋子。事实上它南临滔滔江水,北接万顷田畴,与枞阳城并肩而立,既为小城内外群山之冠,又似一幅巨大的银幕将周遭山水田园风光揽入眼帘,将亘古深邃的历史示予后人。

 

  望山而居,临水而筑,自古是我国百姓首选的住居要素,而枞阳古镇兼得山水灵秀,当是先祖们精心选择的结果。山是小城的脊梁,水是小城的血脉,雄浑博大、晶莹灵动的山水,使小城钟灵毓秀,并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

  我曾想象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的情景:舳舻蔽江,旌旗耀日,顺流而下,浩浩荡荡,“自浔阳出枞阳”。当长江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和崇山峻岭,进入号称“吴头楚尾”的八百里皖江地段后,两岸一望无际宽阔平坦的原野,使浩浩汤汤的江水逐渐潺缓平静。此时船行江上,天高地远,蓦然有一座山峦临岸而立,如一擎高悬的灯塔,或一杆导航的旗帜,让舟船上的君王臣子无不心旌摇动、眼前一亮,于是顿生泊岸之意。

 

  01

  我在幕旗山下蛰居的日子里,不断在青灯古卷中走近山的过去。关于山的历史,我首先了解到的是所谓的“吕蒙城”,这应该是与幕旗山最有直接关联和值得自豪的史实。“吕蒙城”北依幕旗山,南临扬子江,东据永登圩,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为抗御曹军进犯,在长江中下游设防而筑的城池之一。它地尽其险,人穷其谋,颇具控扼水道、易守难攻之势,是临江而垒的军事要塞。如今苍海桑田,城内仍存有府城隍、大戏楼、吕蒙粮仓、铁凝坝、孝子牌坊、祗圆庵等遗址,而往昔的南门墙垛已陷入夹江之中,每逢枯水季节残砖依稀可见。

 

  此外,我惊奇于幕旗山北麓的战国墓葬群,这应该是反映幕旗山人文背景的较早史实。墓葬群占据方圆数公里的大片区域,其中有数以千计的战国墓葬,在长江流域尚独一无二,为研究本区域战国时期的丧葬制度与风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伫立在挖掘出土的墓穴及文物前,透过历史的烟尘,能读出这片土地的久远、深邃与沧桑。

  在现代革命解放战争中,幕旗山也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山巅,渡江部队炮兵指挥台仍在,迷茫了当年的烽火硝烟;山的北麓,渡江烈士陵墓芳草萋萋,引来凭吊者络绎不绝的脚步。

  一座山峦见证一方历史,一页页史册叠砌山峦的厚度!

 

  0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小城自古流传登高的习俗,诸如农历正月初七、二月初二、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而我自幼向往高山,喜爱登山。沿着山阳的一个路口上山,记忆中的沙石小路已变为整齐的石级,左右是纷披丛生的杂草灌木,间或一株株高大的乔木。石阶尽头的半山腰上矗立着一座庙宇,是旗山寺。山是寺的依傍,寺是山的护持,故深山多古寺。旗山寺历史悠久,是沿江著名古寺之一,几经浩劫,面前的庙宇为近年重新修建。寺前有一株古老的银杏,庙宇的后面是一丛枫林。

 

  拜过佛寺,山顶近在眼前。这是一座平常的山,算不得巍峨,高不过几百米,山上除了裸露的山崖巨石,大多是一些生生不息的竹木和野草,一切在天地之间自作一道风景,在默默无闻之中自在悠然。有木山自动,无石不成山。无论是悬崖上的巨石,还是深涧中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顽石,都如鬼斧神工,既叫人不能说清它们的来处,又叫人彻悟它仿佛亘古以来就有的存在,无关世间繁华与冷落。这也是一座真正的山,因为没有幽深的遮掩,没有云的缭绕,没有雾的覆盖,就等于没有了任何修饰、打扮,以极原始的质朴、真实袒呈人的眼前。伫立在山的主峰之上,可以将滔滔江流尽收眼底,包括江心的绿洲和横在岸边的船只,昔日的“吕蒙城”上新崛起一幢幢高楼房舍,街道上车水马龙。

  红日高悬,山风习习,绵绵思绪如山梁蜿蜒起伏。

 

  03

  应当说幕旗山更是一座平易的山。众所周知,幕旗山有点神秘,神秘在它与泰山、黄山巧合于同一经度线上。平心而论,它没有泰山累累的历史陈迹,也没有黄山优美的风景,因而它没有赫赫响亮的名字。

  以我的游历体验,游览远方他乡的名山,听导游的解说及随他人的指点去看山,总觉得那是一种检阅,一种仪式;同时,面对名山就如同面对一位名人,人们评价它,往往不是从其本质,而是先评价它的庙宇,它的林木,它的奇石,甚至在它身旁的白云、流水,以及种种怪异,山本身似乎成了一种摆设,一种附着,那也实在是名山的悲哀。况且处于那旅游名胜的山峦中,你只能说是看,而不能说是读,充其量只能一目十行,或者一目百行,正如到图书馆看书,阅览一下虽然可以,但诸多的限制终不能使人自在与尽兴。

  我对幕旗山情有独钟,处于这般的小山中,如同在三尺寒舍,卧倚床头,捧读一本自己的书,既可以平心静气,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又可以圈点勾划,略作眉批。此外,它淡得如水,因淡得自然、平凡,所以格外令人回味。它没有那些附加的赘饰,也没有了名山大川所给人的敬畏感,它使人回归自我,真正找到精神的憩所。

 

  04

  当然,真正的山其真正的意义则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幕旗山也不例外。如果说泰山创造了齐鲁历史,黄山孕育了徽州文化,那么是幕旗山滋养了枞阳这片热土,使之享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美誉。

  事实上由幕旗山对小城的恩泽,更使人想到它的精神。譬如它南有天堑的长江,北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可以想象,它原本是一片平地,甚或有过长期的沉沦,但是它终究获得一个高度,一个超越群体的高度,该是经历无数次炼狱才得以昂首挺胸罢。由此看来幕旗山无愧于自己的存在。伫立于峰巅之上,能感受到山的沉着和坚韧,感受到它的自强与自尊。

 

  05

  沧海桑田,幕旗山处于小城东郊的说法,已属于过往的视角。随着小城“东进北扩”的形势发展,一条条主干道向山峦伸展,各类园区也落脚于山麓,使它渐居于城市的中心。站在山巅四望山下,南麓的长江路、北麓的银塘路与东麓的东湖路缠绕在山的四周,流动的城市版图使本来岿然不动的山峦变动了位置。山滋养了城,城改变了山。一座山,一座城,千百年纠葛在一起,见证着人世的沧桑巨变。城市雀跃,山峦无语。

  想起美国黑人诗人休斯的《河流》,山峦如斯。是的,山永远是山,永远比城古老。而我无论作为一个市民还是山民,永远只是匍匐在山前的一个顽童,面对一本厚重的书本,以穷其一生的精力,也永远难以读透。

  沉重下山,一路回望。

  本文选自张正顺老师散文集《大地行吟》(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