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方以智的一帧石刻

时间:2022-01-29 11:30:29

  旅游作为文化,就是在山水中运用文化视角,发掘出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甚至再创造。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趣味。

  浮山是一座文山,三教融合,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其中的摩崖石刻也意味深长,博大精深。“名山无俗刻”,名刻藏天机。

  在金谷岩前右侧的撑腰石上,有一方题为“吴观我先生指天处”的石刻,长2.4米,宽0.5米,字体为楷书。它常被一般游客所忽视,或者最感到费解。

  “吴观我”即吴应宾,枞阳钱桥麻溪人,二十岁考中进士,授翰林林院编修,后以目疾告归,潜心学问,为浮山护法,为恢复“一寺五岩”道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刻款识“外孙智题”。“智”即方以智,吴应宾是他的外祖父。

  这块石刻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题在撑腰石上?

  一般的解释是:过撑腰石就是著名的“一线天”,从这里就可以看见;或者,撑腰石又叫“天殊石”,它既然是天上陨落下来的一块灵石,那么在此不妨观天,可以观天。

  其实,这里的“天”并非指通常意义的天,而是指“天道”,即一切人世物象的变化规律,是儒、释、道共通的一个哲学概念。吴应宾一生著作甚多,他的学术不拘限于释,而具有“三教合一”的特色,即主张会通儒佛道三教,于儒佛道三教的思想通点上确立立学的宗旨。方以智曾把其外祖父吴观我的哲学概括为“三一说”。无论是吴应宾身为居士的一切参禅向佛的活动,还是他“三一说”的研究,概括起来都是察悟天道。

  再说吴应宾自号“观我”。“观我”属于佛教禅修的“内观”之一,即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安详面对生命起伏,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并从中解脱。吴应宾自号“观我”,一方面表示对自身眼疾的忧叹,另一方面则表明身为居士的缘起。“内观”观“我”,“外观”观“天”,如是才能通达天地运演之理等。而对于吴应宾,用以察悟天道的“外观”就是“三一说”吧。

  浮山是吴应宾晚年的归宿,金谷岩是他的主要活动处所,他曾募造的丈六金身佛像置于殿内,并为金谷寺撰联“金谷洞中一任青山待客,石莲峰顶空劳夜月照人”。“吴观我先生指天处”意思是指“浮山或金谷岩是吴应宾通晓儒释学说贯通天道人事的地方”。将石刻题在撑腰石上,把它作为一处合适指示的载体罢了,毕竟撑腰石在金谷岩前,又是浮山最有代表性的奇观之一。

  由此及彼,相得益彰。在旧华严寺后的岩壁上,方以智也曾题刻“通天陌”,它所包含的就是佛教和禅宗,正表明方以智察悟天道的志向与途径。方以智晚年极力效法吴观我先生的“三一说”,并继承发扬光大,在他的心中自有一条“天路”。

  (节选自《魅力浮山》之“厚重风雅”篇)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