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怀念乡下的年味

时间:2022-12-09 10:29:57

  高志明

  我离乡已经十几个春秋了,辗转几个城市,虽然衣食住行条件优越了许多,但总觉得缺少一种味道一一乡土味道,尤其是年的味道。究其原因,大概它是与生俱来的心灵胎记,抹不掉吧!

  有一则过年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便是年味的真实写照。

  当年乡下一进入腊月,农事基本没有了,剩下的便是日渐浓厚的年味,男女老少都为年事而忙碌。于是整个乡村每个旮旯犄角都弥漫着年味。

  腊八这天,家家都会熬腊八粥。配料大致是糯米或大米、小米,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红豆或绿豆等,聚八方食材于一锅,花样之多堪称一绝。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销会”。它奏响了过年的序曲。

  过了腊八这天,镇上天天都是年货大集,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月小则为二十九)中午。人们把家里剩余的农产品,手提肩挑到集市上卖掉,买回自家过年需要的年货。如:布料、烟、酒、茶、糖、糕点、饼干,还有不可缺少的鞭炮等等。男主人一有空便办足树丫、秸秆、松毛等柴火,有时还带上孩子捡拾松果子。家庭主妇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装香肠、腌鱼肉,日晒夜收。还要打山芋粉丝,做米面或麦面。晚上也很少闲下来,有时熬糖稀,炒米、炒芝麻或花生米,打切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给一家大小赶上新鞋子,鞋底和鞋帮子早在腊月以前就准备好了。全家人的新衣服是请裁缝师傅上门做一两天,锁扣眼钉扣子又落到她们手上。人们尽管忙“年"累,但脸上都挂满了快乐和幸福的笑容。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做粑,送灶王爷上天。家主给灶王爷磕头时,嘴里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希望灶王爷见了玉皇大帝,要多多美言,再返回人间时,要保佑一家人的平安。这天特意吃粑,有的吃芝麻糖,还把几块粑或糖扔进灶膛,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上天乱汇报。乡下有句歇后语叫“打发灶王爷上天说的话一一甜言蜜语",说的就是送灶神的事。

  腊月二十四,我们家乡叫“过小年"。这天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上午大扫除,其内涵是“除尘(陈)布新"。其实干干净净地过年,无论是城乡,还是过去或现在,都是一种好习俗,值得传承。下午,人们开始备小年饭,还另外办齐三荤三素、香烛纸鞭,不等天黑,便在堂屋开始接祖宗回家过年。这一祭祖仪式家家都办,结束后一家人才开始吃小年饭。从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五,每天家主人都会在堂屋案桌上,给祖宗敬香、茶、斋饭,直至元宵日,再备荤素菜、酒、香烛纸马,祭祀一番,送祖归祠,虔诚至极。

  过了小年,主妇们开始洗衣被,不许邋里邋遢地过年。还忙着做豆腐,炸生腐,炸鱼肉圆子或萝卜、藕圆子,宰杀鸡鸭。不少人家还杀年猪,留足自家的,剩余的卖给左邻右舍。再邀请外婆、母舅、姨娘来家喝猪衁酒,把年味浓起几分。

  到了大年三十,一年在外奔波的人们,不管天南地北,也不管有钱无钱,都赶回来了。午饭后,便开始贴门对子、门旗和福字,有的还张挂灯笼,里里外外,红红火火,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接下来便忙着做年夜饭。傍晚,人们陆续开始在户外摆设香案祭天地,再回到堂屋祭祖,全家人齐刷刷地到场,一一行跪拜礼。祭祀结束后,便开始吃年夜饭了。一家人长幼有序围坐在桌子周围。桌子中央炭炉子通红,火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炉子周围摆满了荤素菜。一家大小互相敬酒祝福,其乐融融。吃年夜饭,提倡慢,边吃喝边拉家常。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吃了年饭,望着田畈"。意思是过完年,大人们要辛勤耕耘,争取好收成,孩子们要勤奋学习,争取好成绩。年饭仍在进行时,家主子总不忘记,不等夜幕降临,便点亮每间屋内油灯,叫“燃灯守岁"。通宵亮着,是不可吹灭的。寓意是灯光赶跑穷鬼,来年就顺顺利利了。也可以说是长寿灯,顾名思义,即长命百岁。人们吃罢年夜饭,便开始守岁了。有的喝茶,有的嗑瓜子,大人们谈天说地,绘声绘色地讲名人励志故事,还有正月拜年的礼仪,禁忌说不吉利的话。等到孩子们睡意上来时,家长便开始给他们及长辈发压岁红包,让他们继续兴奋熬年。不知不觉进入午夜,便有邻家开始燃放新年开门炮啦!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孩子们睡意全消,索性出门捡没有燃爆的炮竹头子,留着日后制作鸡毛炸弹玩。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所有人穿上新衣新鞋,洗漱过后的水留存不外倒。先去堂屋给祖宗拜年,然后吃早餐,大多是炖鸡或鸭下挂面,外加茶叶炆鸡蛋(俗称元宝),象征长长久久、发财。早餐过后,大人们领着孩子开始拜年了。先本家后外姓,不漏一户。大家见面互致新年祝福。最多的一句台词是“新年快乐"!孩子们收获满满,身上所有口袋揣满了糖果、糕饼等,高兴得眉飞色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带着孩子开启亲友拜年模式,亲友之间,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如此同时,黄梅戏,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门歌(俗称卖唱)、打连厢、大鼓书、跑旱船、走高跷、龙灯、狮子灯齐登场,令人目不暇接,整个乡村热闹非凡。这浓浓的年味要到正月十五闹过元宵,吃过汤圆,才渐渐淡下来。孩子们回归课本,大人们着手备耕,擘划生产生活。

  

乡下的年味是那么的浓厚、温馨、欢乐、醉人!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浓浓的年味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流传在笔端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