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联合国设立的“生物多样性国际日”,旨在呼吁全球关注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共同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领先的水务企业,北控水务集团始终秉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通过科技创新与精细化运营,在污水处理、湿地修复、生态补水等领域持续发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北水力量”。
湿地修复:打造生物栖息的“生命方舟”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北控水务在多个项目中,通过人工湿地建设与修复,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优化区域水环境。
以广州增城区新塘永和污水处理厂四期小微湿地为例,该项目配套湿地面积1.68公顷,种植美人蕉、香蒲、风车草等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湿地植物,不仅将尾水水质提升至准IV类标准,还为周边河涌提供优质生态补水。湿地中茂密的植被与景观湖相映成趣,吸引了鸟类、昆虫等生物栖息,形成独特的“城市绿肺”。
在杭州余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北控水务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固碳潜力研究,构建大尺度水生态修复工程的碳中和评估体系。项目覆盖湿地面积145公顷,通过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强湿地碳汇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生态支撑。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水环境质量,更使湿地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
科技赋能:从“污水处理”到“生态增值”
北控水务集团深谙技术创新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水务科技+水务运营”双轮驱动,将传统污水处理升级为生态价值创造的闭环。
在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尾水深度处理工程中,北控水务采用“垂直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组合工艺,日处理规模达15万立方米。通过深度削减氮磷污染物,显著提升柳叶湖湿地的水质与生态稳定性,为候鸟迁徙、鱼类繁殖提供了清洁水源。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对湿地植物的生物质能源进行资源化利用,测算植物低位热值并探索能源转化路径,推动污水处理从“低碳”迈向“负碳”。
城乡协同:守护乡村的“绿水青山”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兼顾城乡一体化发展。在鹤山市农村污水治理一期项目中,北控水务以“灰绿结合”模式破解农村治污难题。项目覆盖10个镇155个村庄,新建98个小型处理站点,总规模达3040立方米/日。通过“调节水解+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工艺,将污水处理站点与小微湿地景观结合,既净化水质,又美化公共空间。村民门前的小溪重现清澈,蛙鸣鸟叫回归田园,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实现双赢。
从城市到乡村,从水质净化到碳汇提升,北控水务集团始终以湿地为纽带,践行“守护生命之源”的使命。在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之际,我们更需认识到:每一片湿地的修复、每一滴净水的再生,都是对万千物种的承诺。未来,北控水务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与精细化运营,推动水务行业向绿色化、智慧化迈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书写更多“湿”意篇章。
湿地之美,在于生生不息;生物多样性之重,在于万类共生。北控水务愿与全球同行者携手,共筑生命绿洲,让地球家园永葆生机!
稿件来源: 中国网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