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增进感情的“百宝箱”,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下的是基层,到达的是民心。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沉身子、迈步子、摸实情、办实事,用“心”践行“四下基层”,尽心竭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恒心”深入“聚民意”。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盼,是掌握真实情况的有效途径,但绝不是简单的一次下基层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恒心沉在基层。因此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过程中要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走访调研,要多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屈膝交谈,倾听群众的声音,询问群众的意见。更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脚下泥土越厚得到的民心民意越真,用“恒心”走村串户才能奠定坚实的“民心基石”。
“真心”下沉“暖民心”。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巧借“调查研究”东风,走家串户“访”,田间地头“问”,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和烦心事。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真心到基层去,从点滴小事中回应人民的需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工作放在群众烦心事和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更要多做为民谋利的实事,用“真心”推动发展才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耐心”服务“惠民生”。与人民群众心意相通,血肉相连,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盼是我党干事创业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党员干部唯有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才能为答好民生卷做好铺垫。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好不好的衡量尺度。更要定期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勇闯“深水区”、跋涉“急流滩”,推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耐心”聚焦问题才能化解矛盾改善民生。要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在身边”的温暖相伴,用工作上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者 朱芳芳)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