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昌
徽州,徽文化的发源地,这次徽州研学上午安排去拥有“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之美誉的木梨硔,下午安排去屯溪老街,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没有去过这两个地方。
金秋十月,天气晴朗,早晨我们坐上大巴车开始了此次徽州研学之旅,车上导游小姐说,旅游风景往往在人最难到达的地方,因为最容易到达的地方看不到美丽的风景,风景是诗和远方。
大巴车经过四个小时长途跋涉,到达了状元之乡的徽州休宁县溪口镇,休宁县素有徽州状元之乡的美誉,导游建议我们乘当地村民的小客车。等待的地方,有村民摆摊卖着兰花、山茶、猕猴桃之类。因为急着上山,虽然价格不高,却鲜见人买。等来村民的小客车,我们经过一段盘山山路到半山腰停车场。再从土路停车场到山上的木梨硔村,山道是村民用树木修建的阶梯,途中看到不少徽州山下的村民用扁担挑着食品,肩上用木棍打尖减少肩膀承受压力,弯弯曲曲的古道,一步一个台阶,我们攀爬过八百余步的木头阶梯,来到一个用毛竹搭成的进村的山门,山门中间书写“木梨硔”三个大字,两边悬挂红灯笼和一面国旗。再走十来分钟,终于到达高山之巅的木梨硔村。全村五十户人家,四十余户本姓环,后改姓詹,明代因避迫害从江西婺源迁移到此。因交通不便,才为我们保留了一个如此安静祥和的古村落。
这座徽州小村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青山绿水,炊烟袅袅,木质小楼,竹子栅栏也是多见。走在房子木板路上,心惊胆颤,望山脚下数十米处的人家,小心移动步伐。再上走五百米,登上村庄最高的观景台,路上,不时和回来游客相遇,彼此脸上洋溢笑容。登上观景台,回望古村落,云雾缥缈,层峦叠嶂的房屋,镶嵌在郁郁葱葱的青山之中,远处高山,峻岭相映;近处绿树、翠竹相拥;云端人家、人间仙境的美感,深山中的木梨硔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徽州古村落。
看风景和吃当地美食,是旅游中两大乐趣。中午,导游安排我们就餐在一户“幸福人家”的农家乐,粗放式的景区,接待能力有限,吃饭的场地有点紧张,我们要等待第一波客人走后才可就餐,等待中,农家乐门前散放着火腿与一些蘑菇笋干,一问价格,与外面市场卖价无异,很惊异村民的淳朴。终于等走这一波客人,等到我们就餐,二十几岁年轻人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老黄豆烧猪蹄、笋衣烧肉、渣子豆腐、猪肉烧生腐、烧仔鸡、油炸毛豆腐、素炒南瓜丝、野生芝麻菜,土菜里猪肉、鸡肉却没有一点土腥味,我们一群吃货放下了矜持,大快朵颐。我对老板说,你家菜看相不好,吃的味道正宗。老板介绍,猪是村里人散养的,鸡鸭蔬菜也是就地取材,用门口山泉水烧的,能不好吃。“挥挥衣袖,我不带走半片云彩。”依依不舍离开彩云之上,高山之巅的木梨硔村。当坐着村民小客车到达山下时,又看见一辆辆外地车子正在尘土飞扬的盘山公路中缓缓而上,奔向群山之巅的木里硔村。
下午又经过一个半小时车程,我们来到徽州屯溪老街,“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徽商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也铸就了灿烂的徽商文化。屯溪的老街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建筑高仅两三层,多为木穿榫式结构,石础、砖砌、马头墙、小青瓦、徽派木雕、金字招牌、朱阁重檐,古朴典雅,华丽高洁,我们走进老街,仿佛穿越历史,同行的两位文友年轻时,就读于这里的学校,他们对这里非常熟悉,说起古街风土人情和特色小吃如数家常。小吃最著名数黄山烧饼,从街头到街尾的店铺都能买到。一位文友建议说,我们看看屯溪老桥修建怎样,说起屯溪老桥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距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是我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老大桥位于屯溪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横江交汇处,跨立在横江口上,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现为通往黄山机场、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是黄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不禁想起不久前一场大山洪咆哮冲毁这座470年古桥,我们站在江边,看新安江在秋阳下静静地流淌,旧桥冲毁的桥桩窝在水中,不禁让人思绪万千。这次研学走进古徽州,如同走进徽文化的博物馆,徽州,一朵云彩行走的地方,让人感受徽州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诗,有梦,有青山白云隐映古村落,更有屯溪老街的璀璨历史。如有机会,我还会再次走进彩云行走的古徽州。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