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县白柳镇南端的山河村,依山傍水而建,山是柳峰山,河是罗昌河,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山河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将原本养在深山人不识的一片原始森林打造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胜地,将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偏僻村庄变成了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美丽乡村首批重点示范村,带领当地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8月10日,记者沿柳峰山脚下宽阔的进山步道蜿蜒向上,抬眼只见峰峦叠嶂、雨雾缭绕,一路上蝉声阵阵、白鹭蹁跹,其间搭凉亭、设栈桥、建民宿,清澈的泉水顺流而下,叮咚作响。行于期间,恍若走进了世外桃源。
山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秀元指着石壁上凿刻的“柳峰山”三个朱红大字介绍说,这里便是柳峰山主峰,海拔456米,拥有5000亩的原始森林,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500个每立方厘米,是真正的“天然氧吧”。近年来,山河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一幅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空心村光景。王秀元告诉记者,山河村是一座传统农业村,拥有林地面积5200亩,水域面积600亩,共有村民约5000人,早些年因有一半村民外出务工,大量土地被闲置。“虽然有着大好资源,却无力开发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没有,甚至欠有外债。”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了村两委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7年,山河村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对2017年省级中心村及全村23个村民小组进行规划修编,合理布局村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同时还成立了枞阳县山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片流转土地用于发展水稻、蔬菜、蘑菇等产业,吸引村民以土地入股,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产业也逐步兴旺起来。
“村民原本流转给大户的田地大约一亩260元,入社后的圩田以一亩360元的价格对外发包,每亩多了100元。同时,随着产业的兴起,村民还能在村里的企业就近上班,实现了多渠道增收。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099户,村民入社率达到了95%。”王秀元介绍说,2018年,合作社通过流转柳峰山山脚等处农户的荒地、林地和集体所有的林地300亩,用于发展水蜜桃、黄桃、无花果等经果林,如今已是处处果树飘香。而在2020年底,该村还将全村的5000亩林场统一对外流转,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50万元的收入。
位于山河村的铜陵市柳峰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食用菌种植、销售为主的农业新型主体,每年的蘑菇、木耳等食用菌销售额可达到80万元。“平时的生产需要十几个工人,高峰期用工量大概有三十多人,都是村里的乡亲。”今年33岁的唐高益是该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山河村的一名后备干部。他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他在2019年回乡创办的,之所以选择回乡创业主要是看重了村里的优势资源,同时也是想要借此回报家乡。

“在这里上班一年能有两万元左右的工资,加上闲暇时间在村里的其他企业打工,一年加起来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正在该公司制作菌棒的的村民王桂芳满意地说道。
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人才回乡,人员留乡,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王秀元告诉记者,近年来,像唐高益这样的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就业的更多,大伙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在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宽阔。2020年,村集体收入70多万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花果为媒、发展旅游、造福于民’的发展思路,借势枞阳全域旅游的兴起,在做好特色种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山河村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宜乐、宜养’的现代化新农村。”王秀元信心满满地说道。作者:方盼亮 王章志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
编辑: 吴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