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嫁到这里50年了,吃了50年泥水路的苦,想不到老了老了,还能一出门就走上水泥路,活得值了!”日前,陈瑶湖镇普济村团结村民组67岁的老奶奶钟和荣,和笔者谈起刚刚修好的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路,显得异常兴奋。
普济村地处万亩花园圩内,由中排、戈排、河潮、小树四个村合并而成,4172人口,27个村民组,村集体经济空壳。前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但各个村民组仍然是泥水路。钟和荣说,遇到雨天,大家出门还得穿着胶靴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有时连膝盖也陷进了泥水之中。一些人在外流转土地、经商发了财,买了汽车却开不到家门口,对村中道路异常懊恼。近两年,不断有人向县长、省长信箱投诉!
必须把村中的道路修好!可这又谈何容易,一测算,如果每个村民组都通水泥路,长达12公里,需投资300多万元,但普济村集体经济极其薄弱,靠一事一议每年群众筹资再加上级财政奖补也只有10多万元,要想组组通水泥路,得花上二十多年时间。怎么办?
2012年春节前夕,普济村两委把村民代表和村民组长召集到一起开起了“神仙会”。热议的结果是,以村民组为单位,由各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征求本组群众意见决定何时修如何修,所需资金发动本组群众自愿集资,多少不限,不搞摊派。村两委不过问各村民组修路的具体事务,但将未来五到六年的上级财政奖补资金集中使用,分年度对组组通每公里补助5万元,谁先修,就先补谁。同时考虑农户大都是在花园圩内干渠、斗渠、支渠的堤埂上一条线建房,建议将组组通延伸为户户通,对有一定纵深的自然庄,在村庄中多修几条水泥路,确保通往每家每户。
戈排三组和二组先动了起来,2012年春节一过,各户便纷纷将集资款交到村民组长手中。二组村民汪涛一家7口人,他的父亲代表全家拿出集资款5600元,长期在外流转土地的他得知消息后,专程回家,又捐资10000元,他家成了全村集资最多的农户。村民组组织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成立了修路理事会,确定专人保管和使用资金,施工队也由修路理事会选定,并派员跟班监督。水泥路很快修好,这两个村民组的村民雨天穿皮鞋出门的神气劲大大激发了其他村民组修路的热情,各个村民组从去年正月到今年秋天单独或联合按照戈排三组和二组的模式陆续行动起来。全村95%的农户都自愿参与了集资,最少的户有1000多元,最多的,除汪涛家以外,戈排十组的谢义和一家集资也达15000元。今年国庆前夕,该村在全镇率先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包括村村通在内,全村形成了长达20余公里的水泥路网。
普济村党总支书记夏信楚说:“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破解了修路筹资的大难题。”而从去年到现在,水泥路户户通陆续修好后,该村新增各类轿车、货车20多台。汪涛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电话中告诉笔者:“前几年有车也开不回家,不如不买。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买了车子太方便了!”。周巨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