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2月6日在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华龙洞遗址陈列馆拍摄的华龙洞6号头骨面貌复原像。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2月8日上午,在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发布此次学术研讨会成果——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2024年,华龙洞遗址共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1988年底。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
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华龙洞人的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现代人起源及其行为方式的最理想地点。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于12月6日至8日在池州市东至县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研讨会邀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徐星、陈发虎在内的近百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华龙洞遗址及更新世人类演化”主题,从考古学有关科学研究开展探讨,进一步挖掘华龙洞遗址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和意义,交流东亚古人类研究新发现和新成果。(记者 张理想)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