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新闻网讯(记者 汪伟 朱敏)4月29日清晨,当熹微晨光染红东方的云脚,天门镇南洪村的高贵祥养殖公司3号牛棚里,一位身量精瘦的老人正弯着身子为食槽添置草料,青布衫的褶皱里还嵌着昨夜巡视牛棚时粘的草籽。不远处,一头毛色金黄的皖南小黄牛犊怯生生地蜷缩在母牛腹下,湿漉漉的鼻尖翕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他——这家企业的负责人,75岁的“牛倌”高贵祥。
当时光回溯到30年前的这一刻,编号“4136”的全国劳动模范勋章,正沉甸甸地挂在高贵祥胸前。怀着激动的心情,他在北京京西宾馆整装待发,准备启程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自豪地接受党和国家的最高礼赞。
从1987年到1994年,原狮子山铜矿深孔队打眼工高贵祥共完成深孔进尺19237.3米,其中1991年完成进尺突破3200米大关,刷新了全国纪录,被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温暖的阳光透过牛棚的窗户洒满地面,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将高贵祥的思绪拉回现实。“从打眼工到养牛人,干一行,就得爱一行,难度再大,也要干好。现在看到牛场有这么多牛,我也很有成就感。”老高边说边抚摸着新生牛犊缎子般的背脊,眼睫上悬着露水未晞的微光。
一条“刮淡”出来的养牛路
谈起高贵祥的养牛之路,离不开他与妻子吕茂霞的一次“刮淡”(我省北方地区方言,意为“聊天”)。
“那是1998年刚刚承包土地种水稻的时候,一两百亩的粮食收完后还剩下大堆的秸秆,心想着一把火烧了太可惜。”一天深夜,老高与吕茂霞“刮淡”,搪瓷缸里的浓茶续了又续,妻子忽然用指尖叩响斑驳的木桌,“何不买几头牛回来养,既可以把种田的秸秆利用起来,又能增加农场的收入。”
说干就干!
生长于淮南市凤台县的高贵祥从小就有养牛的经验,此时也正在苦思如何扩大农场经营范围。妻子的建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万事开头难,一文钱也能难倒英雄汉。“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资金。”因妻子没有正式工作,老高全家五口人靠他一人的收入维持生活。“当时虽然有很多部门甚至是市领导帮我协调,但因为农场无法提供抵押物,银行贷款最终没有办下来。”此时的农场里还没有一头牛,但高贵祥却已经“牛劲”十足。
没有启动资金?那就发动亲朋好友,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最终凑够了2000多元,从老家淮南买回了7头小黄牛。
没有养殖技术?那就向书本学、向技术人员学。“养牛是一项精细活,也是个辛苦活,每天什么时候打扫卫生、什么时候喂饲料、什么时候喂水,都有严格的规定,生了小病还要会治,不敢有一丁点儿怠慢。”虽然养牛场常年用工七八人,但从草料的收购、存储、加工、投喂,到牛粪的收集、处理,牛棚的升级、扩建,老高门门都会、样样精通。“我每天要和牛打交道十三四个小时哩。”
2017年成为转折点。借着乡村振兴政策东风,老高申请到了贴息贷款,如今牛舍从砖木结构升级为钢架保温棚,正在添置自动饮水系统和饲料搅拌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贴息1.2万元,市级示范场奖励5万元,肉牛专项补了3.1万元,去年光政策性奖补就有9.3万元进账。”
就这样,老高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走上了一条“饲养-繁育-逐步扩大规模”的稳健发展之路。如今的养牛场,存栏量100余头,成为全市规模较大的养牛企业之一。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青山,牛铃叮当声中,一个充满生机的产业链正悄然生长。
“养牛就像做人,必须要有真东西”
采访中,门外先后来了两家肉牛饲料的销售业务员,但都被老高一一婉拒了。
“一个月要来好几拨。但我们家的肉牛从不喂饲料,吃的都是草料和自己加工的豆饼、豆粕。”指着5号棚里如小山般高的草料和一袋袋黄豆,老高充满了自信,“养牛就像做人,必须要有真东西。”
料仓里蒸腾着发酵牧草的清香。高贵祥的养牛场目前主要养殖西门大耳肉牛、皖南黄牛等品种。“一头牛每天要喂食两次,一次能吃掉20斤左右的草料。”农场工人吴德厂一边娴熟地切开草料的捆绑绳,一边告诉记者,除了农场七八十亩地自产的草料外,还需要定期去周边地区收购秸秆和黄豆保证库存,“可不敢让牛儿们饿着肚子了。”这位来自皖北的汉子憨笑着说。
这种近乎执拗的生态养殖,让每头牛的成长周期拉长到1200天,是市场上一般肉牛出栏期的一倍以上,但由于肉质好,即使价格较高,依然收获了一大批忠实顾客。
最让老高得意的是,2022年,他们的养牛场从朝山村搬到南洪村,好多老顾客还是四处打听找上了门。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养牛场每年春节前后会集中出栏30至40头牛,在养牛场里就能销售一空,真正实现了“不愁卖”。
当问及成功秘诀,老高不假思索地说:“七分政策三分勤,没有国家的好政策铺路,咱这笨功夫哪能撬动百头肉牛的产业?”
从打眼工到养牛人,永不褪色的劳模精神
4月27日上午,一场特殊的劳模教育正在冬瓜山铜矿井下负930米中段的“井下党校”开展。掘进一区测量技术员李朋枫抚摸着老式风钻说:“高贵祥前辈‘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我。”
1974年,24岁的高贵祥踏入狮子山铜矿(冬瓜山铜矿前身),成为深孔队的一名打眼工。年轻的工人与年轻的城市,在火热的岁月里碰撞出火热的激情。高贵祥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在工作岗位上,先后15次被矿记功授奖,连续五年被评为矿标兵,3次荣获有色公司一等功臣光荣称号。199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总说凿岩机震得骨头酥,好多人都调换了工种,他却没有。”吕茂霞记忆犹新,为了抓进度、抢时间,早上班、晚下班成了丈夫的常态。“经常是早上吃饱后,带上两个馒头、一大壶开水就下井,吃完喝完饿了再上来,为的就是节省出井时间。”
1998年,高贵祥主动响应号召办理了内退,转身扎进黄土地。“虽然退休了,也得干点事。”24载矿工、27年新农人,带动了周围一批村民就近增收,被评为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巷道里打眼要准,牛槽里用料要精,这精益求精的劲头,走到哪行都管用。”
“有没有二次退休的打算?”
“没有!”老高连忙摆摆手说,“当年在矿上当打眼工,握着风钻的手磨出血泡也不松劲,心里就揣着一团火,多打一米巷道就能多产一吨铜。现在转行养牛,正赶上乡村振兴的春风,我这头老黄牛更要铆足劲头。”他抓起饲料铲重重插进草料堆,“这两年想把存栏量翻一番,争取拿下全市养牛状元。乡村振兴这班车,我还要当个‘车头’呢。”老高忽然笑出一脸褶子,“谁说老黄牛精神过时?我这‘牛劲’正是时候!”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与他握手道别。那是一双怎样的大手哟!长满老茧,皮肤粗糙,甚至还夹杂着不久前喂牛的秸秆碎末,却又是那样的厚重、有力、温暖,充满了劳动的力量、岁月的沉淀。
此刻,巷道爆破的闷响与牛舍传来的哞叫在山谷间合奏。这位劳模跨越半世纪的奋斗轨迹,就这样在绿水青山间刻下产兴业旺的注脚。高贵祥用巷道精神耕耘热土,以牛劲韧劲振兴乡村!
稿件来源: 铜陵新闻网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