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 >正文

时间:2025-07-01 07:32:40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安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富集优势,不断完善保护工作机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思想内涵,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努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守护红色“传家宝”

  “接到领证的通知,我们很高兴,期盼多年的不动产权证书终于办下来了,这无疑是告慰英烈最好的礼物。”黄山市黟县美溪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激动地向记者表示。近日,黄山市黟县不动产登记中心颁发了美溪口革命烈士陵园的不动产权证书,这是自2025年全省开展烈士陵园不动产登记专项工作以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合作办理的第一本烈士陵园不动产权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我省境内遍布革命遗址遗迹,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1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1万多件(套),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164处。让烈士陵园“有证”是我省在红色资源保护方面的一个生动缩影。

  革命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撑。在省级层面,我省颁布《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等法规,编制《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战略规划》等20多处国保省保规划,制定《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规范》等省级标准,建立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联席会议机制,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与此同时,各市主动作为,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相应保护制度,推出针对性措施。六安市在全省率先设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编制《六安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宣城市全面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革命文物陈列展示、革命故事宣讲传播”三大工程,健全普查、挖掘、整理、认定为内容的革命文物保护机制,一批革命旧址得到全面维修……

  保护好革命文物,是为了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通过直播、频推红色展览、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历经烽火的革命文物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可感可及的鲜活存在;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AI+非遗+红色资源”的创新融合,让前来参观的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我省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老区县有68个,占全省县市区的64%。每一个革命老区,都有大量的文物。文物多且位置分散,光靠相关部门推动保护工作难以十全十美,群众的参与是文物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小李家”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红色文物守护人李华松每天都要将旧址里里外外看一圈。这样的工作,他们家已经接力了三代人。“我从小就受到父辈嘱托,一定要守护好总前委旧址。”如今,李华松已经70多岁,仍主动承担起了义务讲解员的任务,只为让革命历史能够在更多群众心里生根。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杨晓璐介绍,为进一步摸清“红色家底”,博物馆近年来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广泛征集工作,得到群众、老兵及其亲属的支持。“直到现在,不少红军后代与场馆之间的‘双向奔赴’还在进行,他们捐赠了勋章、服装、笔记本等物品,这是他们对父辈的记忆,也是社会群体对革命年代坚定信仰的情怀。”杨晓璐说。

  唱响红色“好声音”

  6月13日,“红色基因永传承,强国复兴立新功”首场巡回宣讲活动在滁州学院举行。

  三次远赴非洲维和、荣膺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的李璐,以《和平最珍贵》展现中国军人的世界胸怀;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许玉亭,则以千场义务宣讲的执着,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信仰火炬……报告会上,七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兵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事迹,点燃了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红色故事激荡心灵、感人至深,是红色精神的生动载体。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从80多岁的革命老干部,到“95后”讲解员,再到面庞稚嫩的少先队员,安徽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挖掘培养了一大批会讲故事的人才,他们中有专业讲解员,也有教师、技术工人、民间艺术家等,他们用精彩的讲述把党的光辉历史、红色故事送入学校、机关、企业、村居。

  退役军人中英雄模范多、先进典型多,在讲好红色故事中具有独特优势。我省着力将红色宣讲打造成为退役军人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省级层面上组建省级红色宣讲团成员库;各地积极响应,组建以功臣模范、参战参试老兵、军队离退休干部为主的宣讲团。

  军人出身的陈相珍,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挖掘淠河东路的红色故事。每逢有人来家里,他总会从红箱子里拿出这些年挖掘整理的照片、手稿等资料,让他们看一看、给他们讲一讲。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无声述说着先辈们的感人事迹。陈相珍带着红木箱,走进校园、社区,向不同群体口述英雄故事。他所在的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组建覆盖老中青幼不同年龄阶段的“先锋宣讲团”,开展“红色口述史”等系列活动,将英雄路的招牌越擦越亮。

  在天长市,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组织实施“青听兵语”志愿服务项目,实地采访百余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功勋老战士,挖掘、收集、整理、编撰他们的战斗事迹。通过“一分钟微视频、一刻钟微宣讲、一百年口述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上个月底,我还到金集中学,为全校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大家兴致很高,我也越讲越兴奋。”年近百岁的滁州天长抗战老兵高维田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让更多孩子能铭记那段历史。

  传承红色文化,深入挖掘那些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好故事,更能让红色文化鲜活起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度挖掘革命故事内涵,探索借鉴当代艺术表达方式,打磨具有时代精神的品质之作,在守正创新之路上,不断用精品力作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在合肥,一条名为“延乔路”的马路,随着精心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而迅速走红,群众在线上观剧之余,还在线下组织了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热潮一波接着一波。

  在六安市,红色遗址遍布城乡,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正以多元形态浸润大众生活。原创庐剧《星火永燎原》,用传统唱腔演绎立夏节起义,让年轻观众在戏曲韵律中触摸历史;《皖西英烈故事》短视频合集,网络点击量破千万……

  从一部微电影到一首歌,从一台戏到一本读物,安徽不断发挥红色讲解队伍作用,创新红色讲解形式,通过深情演绎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以真实的历史知识、真情的演讲表述、真挚的感情表达,讲好讲活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做活“红色+”文章

  暑期来临,石台县牯牛降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景区的山水资源,一直是当地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不过,经过近年来的挖掘整理,一段“红色记忆”正成为这里向游客展示的另一张名片。

  景区内的严家村,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村落。村内一面斑驳的墙上,三条革命标语历经岁月磨洗,依旧清晰可见:“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你们年关困难的救星!”“要打破年关困难只有革命!”“消灭保甲制度,打倒国民匪党!”

  1934年冬至1935年春,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深山腹地,途经牯牛降山脚,为了广泛宣传革命思想、扩大革命队伍,队伍沿途写下了这些标语。革命火种点燃了当地群众斗争的火焰,当时不足百人的严家村,有几十人参加了革命队伍,后有7位被追认为烈士。

  90年前,红军标语唤醒了当地的群众;90年后,这面标语墙依旧在为牯牛降聚集人气。2020年,牯牛降景区对严家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提炼,将“红军标语墙”所在民居打造成集纪念、瞻仰、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石台红色文化展示馆。

  “自开馆以来,展示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成为我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党员培训的核心场所,更成为皖南地区重要红色旅游目的地。”石台红色文化展示馆负责人张福胜说。

  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脉搏,让革命薪火永续传承,活化利用是红色资源焕发新时代光彩的重要途径。依托丰富的革命文物尤其是革命遗址遗迹,我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创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了一批闻名全国的红色旅游线路。全省共有31个革命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6家单位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从大别山中铭记红军将士英雄事迹的金寨红军广场,到长江江心洲上见证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斑驳舟楫,再到小岗村里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当年农家”茅草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踏上一段红色之旅,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接受革命先烈的精神洗礼。

  在此基础上,我省深耕红色资源,坚持创新表达,变静态展览为沉浸体验,持续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江淮大地上的红色记忆通过一个个可触可感的载体流淌进千万人心田。

  在金寨县汤家汇镇,“十万剧场”自开演后,就成为革命老区新的文化地标。该剧场是我省首个全时数智沉浸式剧场,通过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先进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2023年底,我省首个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戏剧《立夏》在这里一经推出,便引发轰动。《立夏》取材于1929年立夏节起义,在这部戏剧中,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他们可以选择扮演地下党员、进步学生、底层工人等角色,穿上特制的民国服饰,亲身参与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这不仅仅是一场大剧,更是一场触及心灵的革命传统教育课。”一位扮演地下党员的大学生观众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表示,参加演出仿佛亲身经历了革命时代,更能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

  让场景发声、让历史说话、让观众参与,技术赋能、互动体验不断激活精神密码的同时,“红色+”的文旅创新热潮也点燃了地方文旅产业的新引擎。2024年全省红色旅游市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5%和44.7%。

  (范孝东 李明杰 江敏)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