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 >正文

时间:2025-10-17 08:07:30

  深秋的宁国经开区港口园区,一派繁忙景象。10月12日,记者走进安徽鸿桥空气减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所有生产线均在满负荷生产。伴随着隆隆机器声,一只只空气弹簧活塞成品经历冲压、电焊、机加工和检验等环节后,快速打包装箱,等待出口至德国等地。

  “从主导油封弹簧国家标准到空气弹簧活塞、盖板两项行业标准发布,我们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已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5000万元。”公司副总经理李红杰告诉记者,从一家乡镇弹簧厂起步,安徽鸿桥历经四次关键的转型升级,如今凭借58项专利技术,成功叩开全球顶级供应链的大门,国际订单占比突破35%,实现从“国产替代”到“技术反哺”的产业跃迁。

  随着硬核科创的强力推进,宁国市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渐次成形,重点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8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需求导向+院所攻坚”的协同机制,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构建起从基础材料到智能制造的创新矩阵。其中,中鼎研制的电驱动系统油封能够满足高达20000转的双向高速旋转的要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亚新科已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实现量产无飞边皮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隆生产的气门嘴在全球细分市场排名第一,排气尾管件、平衡块产销规模全球前二;德特威勒已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制动系统橡胶制品行业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

  作为我省唯一毗邻江苏、浙江两省的省辖市,宣城市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沪宁杭合四大都市圈辐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也是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如何发挥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和“排头兵”作用,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宣城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围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发力”,通过孕育优质“种子”、涵养肥沃“土壤”、营造适宜“气候”,培育“科创雨林”,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面打造具有宣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加速形成“科创雨林”,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行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今年以来,全市新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0家,总数达127家,位居全省第二;上半年新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2家,位列全省第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9%,居全省第四。

  “科创雨林”繁茂生长,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特别是汽车零部件成为“参天大树”。截至目前,该市已汇聚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2024年产值突破850亿元,培育了中鼎、保隆、立讯精密等一批领军企业。

  有“参天大树”,也有“万木成丛”。位于宣城高新区的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依托科技创新与生产制造的高效协同模式,通过全面应用AI、自动化及数字化技术构建集成化智能管控平台等持续的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迈入国内一流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该公司领头快跑,带动1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宣城高新区集聚,抱团研发形成集群。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宣城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首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指南》,实施“三个一批”计划,创业孵化培育一批、“双招双引”引进一批、千企升级提升一批。出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三清零”行动,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成果“三清零”全覆盖,推进全市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截至目前,全市93.2%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7.8%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5.7%的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为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宣城市建立“高校+园区+企业+产业链”结对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科技副总”引才新模式,先后选聘44位“科技副总”到35家重点企业任职。3年来,“科技副总”们年均征集筛选企业技术需求、攻关课题300项以上,促成所在企业与高校签订产学研用协议15项,帮助对口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项目、专项项目11项。

  如今,在宣城这片“科创雨林”中,各类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转化为推动宣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4年,宣城市企业自主实施研发项目3719项。今年1月至7月,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41.8亿元,同比增长164.6%,居全省第1位。(记者 张敬波)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