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 > 最新报道 >正文

鉴往知来|通往幸福:一个贵州苗寨的脱贫路

时间:2021-02-04 08:10:55

春节临近,地处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

昔日苗家杈杈房,今朝变了新模样

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却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陷入贫困。

寨子里年老的苗族同胞说,他们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歪梳苗。百年前,他们的先祖为躲避战乱,跋山涉水迁徙至此。多年来,刀削斧劈的山势围困,进出村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时常要攀爬悬崖,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

由于当地是喀斯特地貌,村民们“望着大河喊口渴”,每代人都有翻山越岭背水吃的经历。21世纪初,苗寨里还过着“做饭烧柴火,照明煤油灯”的贫困生活。

党的十八大后,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依山就势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平坦干净的通组串户路直通家门。

化屋村麻窝寨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新华社记者陶亮 摄

对山歌、吹芦笙、篝火舞……淳朴的民俗吸引着各地游客;传承千年的苗族刺绣、手工美食等,成为苗族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从2004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县列为重点帮扶县。10多年来,民建中央及会员企业先后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上千万元,在化屋村实施了旅游和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学校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

化屋村一隅 新华社记者陶亮 摄

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少数民族村寨旧貌换新颜。

化屋村的变迁史,正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苗寨脱贫见证贵州百姓富生态美

56个民族,56朵花,竞相盛开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关怀备至。一次次考察,一句句讲话,留下了总书记殷切的嘱托和对少数民族同胞最温暖的牵挂。

铺开乡村振兴的历史画卷,书写新的百年宏图。“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全国各族同胞奋发前进的力量源泉。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

统筹:王绚

主笔:李惊亚、骆飞

制作:汪军、刘勤兵、陶亮

视觉|编辑:杨文荣、郝晓静、朱高祥

稿件来源: 新华社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