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全省3000个脱贫村累计增收超7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的村均1.76万元增至33.83万元——
整合资金盘活村集体经济
5月18日一大早,滁州市来安县舜山镇六郎村的脱贫户丁邦权就忙活起来,先到村里的蔬菜大棚基地帮忙摘菜,又赶到鹌鹑养殖基地晾晒鹌鹑粪便,忙完这些又到自家地里转转,看着绿油油的水稻苗,老汉满心欢喜。
丁邦权今年70多岁,自己和老伴身体都不好,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资产收益扶贫政策,2016年以来他每年都能获得一笔资产收益分红,加上自己的务工收入,日子越过越得劲。
“我家最高一年分红拿了5000多元,我还在村里的项目上务工,现在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 ”丁邦权说。六郎村曾是个贫困村,精准扶贫以来,该村整合扶贫资金及财政涉农资金,投资建设了蔬菜标准园和养鸡场2个产业扶贫项目,并要求项目经营方优先聘用贫困户,像丁邦权这样的弱劳动力也能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近年来,来安县瞄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这一目标,有效整合财政资金以及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创新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程,与农户建立了一套稳定持久、到户到人更到心的利益联结机制。 2016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7亿元,建设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19个,项目收益分红覆盖了全县5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1个)、7487个贫困人口受益。项目累计收入2076万元,其中村级留存收益803.85万元;贫困户收益1185.25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3156.45元。
为拓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我省探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资产,再折股量化到贫困村,推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全面消除无经营性收入的空壳村。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95.6亿元支持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35078个,累计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5.47亿元,带动135万贫困人口增收,累计分红16亿元。截至目前,全省3000个脱贫村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实现累计增收7.01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底的1.76万元增至目前的33.83万元,增长19.2倍,实现3000个脱贫村村村发展有特色产业。
利益联结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明光市明光街道映山村脱贫户吕德成家,房前屋后种满了艾草,散发着阵阵香味。“艾草是中药材,种在院里还能驱除蚊虫。 ”看着门前郁郁葱葱的艾草,73岁的老吕赞不绝口,“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赚钱。 ”
小艾草要做成大产业,要在完善产业链上做文章。映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户守祥告诉记者,村里引进了艾草加工企业,发展艾制品深加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像老吕一样许多村民开始种植艾草。 “一年收割三四茬,每亩收入超过1000元,映山村计划种植艾草500亩,经济收入可望突破50万元。 ”户守祥说。
“每年24万元的厂房承包费成为脱贫户稳收入的‘稳压器’;企业每年可吸纳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户守祥表示,村里将以企业艾草生产、加工为依托,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艾草中药材种植,走一条符合本村发展之路的特色之路。
资产收益扶贫关键在于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运用多种模式将贫困群众精准嵌入乡村产业体系。除固定收益分红外,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订单收购、务工就业、流转土地、技术培训、租金减免、引领创业等带动方式中的两项以上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提高了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参与度,增强了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通过资产收益扶贫,财政涉农资金由无偿补助变成有偿投入,财政资金与产业发展更好结合,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资产收益权为纽带把贫困户与项目实施主体连接起来,助推产业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让更多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持续投入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锅里有肉,碗里不愁。 ”在来安县张山镇仰山村第一书记周勇看来,要让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关键在于科学布局,壮大乡村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去年村蔬菜基地租赁费13万元,养殖基地租金8.6万元,电商产业园收入15万元……”周勇介绍,这几年仰山村产业日渐兴旺,从一个空壳村成为了富裕村,去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39万元,其中经营性收益74万元。 “今年我们拿出了14万元用于资产收益分红,全村45户75人受益,剩下的继续投入产业发展,让老百姓持续得到实惠。 ”周勇说。
“选准产业是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根本。”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选择对贫困群众带动作用明显、可持续性好、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产业项目,避免“为投而投”“一投了之”。同时,强化绩效评价,每年组织市县对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确保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针对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存在的难题,来安县扶贫办副主任张瑞说:“首先,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避免扶贫资金打水漂;其次,在经营主体的选择上,一定要严格把关,要把扶贫项目租赁给那些有种养殖经验和技术、有销售市场、有一定经济实力、诚信守约的合作社、大户,确保投入有回报;第三,在风险防控上,要形成保险助力、科技助力、社会助力等多方助力的态势,确保扶贫项目收益不断提高。 ”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应继续支持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着力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确保公益性资产继续发挥作用。逐步提高相关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产业项目的投入占比,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基金、信贷、担保、保险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发展乡村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推动乡村产业由最初的种养业向产加销全产业链和三产融合转变。(记者范克龙)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