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成果显著,“一圈五区”协同发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城市与乡村、板块与板块、省内与省外等几大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并进,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发展的“共进安徽”新乐章愈发嘹亮。
乡村振兴高扬“温暖旋律”
——“摘帽”的脱贫户日子更兴旺,农村基础设施更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习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年收入的时候,我告诉他只有3000多元。如今,我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加上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村里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收入。 ”5年过去了,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脱贫户陈泽申一说起现在的生活就眉开眼笑,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在安徽,还有许许多多像陈泽申这样的脱贫户,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江淮大地交出了一份可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高分答卷。
近年来,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建档立卡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以来,我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更兴旺、环境更宜居、乡风更文明、乡村治理更有效、群众生活更富裕。
“路通了,生意好了不少,乡亲们收发快递也方便了! ”在肥西县柿树岗乡周楼村,脱贫户廖大超经营着一家村级电商服务站。借助当地畅通的农村公路和便捷的物流体系,廖大超的小店生意红火。以前村民收发快递,最近也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山南镇邮政所,现在村里有了电商服务站,有时头天下单第二天就能收到货。他平时还帮村民代卖一些土特产,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守着这个电商小店,一家人生活不愁。
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短板,路窄、路烂、路不通直接影响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城乡统筹,要修好“致富之路”。
今年以来,我省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方面持续发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提档、畅通、联网”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截至11月底,全省农村公路已完工4489公里,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民变成市民,要防止出现“城市繁荣、农村凋敝”,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比翼齐飞。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我省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以33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努力让新市民在城市过上更有尊严、更有保障的新生活。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关于城乡统筹的目标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 ”
围绕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同时出台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群众喝上更优质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过上现代生活。江淮大地上,城乡联系日益密切,乡村生活更加美好,从“共进”到“共富”的步伐加快迈进。
“四手联弹”齐奏合作之曲
——长三角产业协作更紧密,城市合作更深入,更多群众享受一体化红利
共进,还是区域的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共进,是目标,也是机遇。安徽将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与强者共舞、与近邻合作,在更高质量的一体化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
今年9月13日,在合肥博大精密公司的锻压车间,机器人手臂有规则地投送、抓取,一片片用于联宝笔记本A屏外壳顺利下线。
作为苏州春秋电子下属全资子公司,博大精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2018年起落户庐江县,成为联宝科技的供应商,供货占比50%以上。目前客户已拓展至联想、三星、LG等主流笔记本电脑企业。
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大家各自立足特色、深度参与,实现互利共赢。博大精密的成功,就是长三角深化产业协同的典型例子。
新兴产业发力,打造“大集群”,构建“大链条”,实施“大项目”。近年来,我省联合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协同建立长三角车联网、大数据等10个产业联盟,布局建设首批131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启动建设;总投资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完成投资420亿元……一批批大项目落地见效,长三角产业合作的成果成效有力彰显。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多“长三角人”享受到政策的红利与便利。 12月1日起,长三角区域全域范围内全面实施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三省一市“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广大群众。
截至今年9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超593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5.5亿元,119个政务服务事项已经实现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开通567个专窗办理点,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10月20日,江苏徐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这里召开,长三角41个兄弟城市紧握“合作之手”,迈向“共赢之路”。
以徐州与淮北为例,两市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会上,两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加强生态环境联治、加快社会事业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协调、执行机制。
如今,这对皖北苏北的“好哥们”又添了“新关系”。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将结对帮扶我省的8市,其中,徐州和淮北成为帮扶合作的“结对子”城市。
干部互派挂职、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资本与项目对接……通过城市结对,打出“合作+帮扶”组合拳,不仅是城市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携手”,还是先发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先富带后富的“拉手”。
“四手联弹”强合作,“四化同步”增动力。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长三角,一股共进之力持续激荡。
全域发展吹响嘹亮“号角”
——皖北振兴蹄疾步稳,“一圈五区”全面发力,多点增长极加快构建
从省内经济发展看,“共进安徽”是一种省级统筹,是地区与板块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地区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全省域的高质量发展,振兴皖北、时不我待。
今年9月,我省召开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吹响了皖北振兴的新号角。
合肥与阜阳、芜湖与亳州、马鞍山与宿州、铜陵与蚌埠……会上,10项南北合作共建事项签约,一批金融机构与皖北地区市县政府签署了授信合作事项,形成了支持皖北振兴的新合力。与此同时,省属企业支持皖北的5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879.07亿元。
皖北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我省以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突破口,持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制订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园中园、投资合作等模式深化与沪苏浙园区共建,加快建设“6+2+N”承接平台,加速皖北全面振兴步伐。
当前,皖北地区正加快铸造制造业的“硬核”实力,推动经济提质、扩量、增效,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除了皖北外,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板块正加快发展、全面发力。
省会都市圈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彰显,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省六成以上;合芜蚌示范区创新的活力在迸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等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原创科研成果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对标苏南和杭嘉湖,瞄准高能级、高品质的方向,吸引沪苏浙优质企业落地生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农业、林业特色产业不断实现增长,老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从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力,不断深化业态融合,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随着安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持续提高,共进安徽的新动能将加速释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幸福交响曲”正在奏响。
记者王弘毅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