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发布2021年度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评价结果,安徽省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二。医共体的建设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市县级专家诊疗服务。截至目前,我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5%,基层诊疗量占比稳定在60%,达到全国较好水平,切实缓解了县域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县域医共体于2015年由安徽首创,国务院医改办在全国推广我省“天长模式”。此后,县域医共体内涵不断升级,创新“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组织开展县域医防融合试点等。自2020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对各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行监测评价。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安排40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薄弱地区74家县级医院,提高牵头医院技术水平;柔性引才引智,外请专家到县级医院开展手术会诊、带教等工作,带动学科建设,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为下沉医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我省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100余个;持续开展“千医下乡”,三年累计安排市县级医院中青年骨干4000余人次,连续一年驻点帮扶乡镇卫生院,建设特色专科,开展外科手术;持续开展对乡村医生的“万医轮训”,累计进修培训10万人次;持续开展“银针行动”、共享“智慧中药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既方便了村民享受中医药服务,也提高了村医的职业收入。
我省还聚焦医防融合发展,率先在全省8个县(市)开展县域医防融合试点,金寨县县乡村一体“盯住大病、管住慢病、关注特困人群”;天长市政府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慢病患者免费服药。此外,在疫情防控中,医共体内政令畅通,资源统筹,反应快速,进一步筑牢基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汪漪
稿件来源: 安徽商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