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出生的臧勇勤学苦读走出农村,毕业后放弃在南京的工作机会回乡任教,成为铜陵市枞阳县横埠镇龙山小学教师,扎根山区24年,臧勇一直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回想童年“无书可读”的日子,2017年,臧勇投入近2万元筹建“三公精舍”农家公益书屋,成立了一支38人的“三公志愿服务队”, 有专家学者,有名师,有医生,有公安,有艺术家,有劳动能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还开设了“三公讲坛”,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免费服务周边中小学留守儿童。目前三公精舍藏书已达8000余册,借阅达30000余人次,成为当地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
2021年,由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评选出18位“乡村阅读榜样”,臧勇名列其中。2022年5月,臧勇当选“铜陵好人”, 2023年4月,当选第一季度“安徽好人”。其事迹也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凡人微光》栏目、《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北京青年报》、铜陵电视台、《铜陵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书舍营造乡村免费读书空间
三公山是铜陵市最高峰,熟悉三公山的人都知道,三公山下有个温暖的书舍,名叫“三公精舍”。走入“三公精舍”,整齐的书架倚墙而立,墙上是“读书习字”“知止”等装裱起来的书法作品,木桌椅“面对”着书籍,绿植置于书架顶上。“三公精舍”的创办人臧勇将书籍分成了三类:经典名著类、少儿文学和教辅书类、书法音乐绘画等专业类。“地方虽小,但是能够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书籍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臧勇说。
臧勇是铜陵市枞阳县横埠镇龙山小学教师,大学毕业后,为了教书育人的理想,就一直扎根于乡村学校,在三尺讲台上任劳任怨,诲人不倦。喜好阅读,热爱乡土的他,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及阅读推广,曾担任《经典百句教育读本》、《跟着课本去旅行》副主编,参与《双语论语》《安徽省劳动实践教材》编写工作。
2017年,臧勇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的号召,在山下的钱铺镇将军村自费开办了“三公精舍”乡村图书阅读点。他投入近2万元,购买了书架和部分书籍,同时献出自己收藏的价值8000余元300多册图书,并从朋友处募集了近500册图书,摆放在妻子经营的农家乐饭店前厅,正式免费向村民和儿童开放,开始了自办公益图书室之路。
书室开办以来,每天都有书室周边孩子来看书、借书,后来距离书室越来越远孩子也慕名前来读书。渐渐地,臧勇发现当初300平方的三公精舍远远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2021年10月,臧勇又拿出7.5万元租借了新场地,添置桌椅、文具、投影及音响等设备,扩大书舍规模,并进一步优化了读书环境。目前,三公精舍阅读面积已近1000平米,藏书约8000册,书舍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孩子们来我这里读书,能有一点进步我就很满足了。”臧勇觉得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让他更开心了。
书舍给乡亲提供文化大餐
“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在家陪我。曾经很羡慕城里的孩子,羡慕别人有父母陪。现在,我家门口也有了一个小书屋,这里有好多好多书,还有一起学习的小伙伴,再也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虎栈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嘉乐是“三公精舍”阅读点的“常客”。“小嘉乐以前胆子很小,不敢跟人说话。”臧老师发现这个孤独的小孩后,在陪她读书之余,还在组织活动时候经常带着这个孩子,如端午节包粽子,清明节扫墓,有时过年还陪孩子一起包饺子。“我在‘三公精舍’学到了好多知识,也交到了很多朋友。”见到我们时,小嘉乐的性格明显开朗活泼了许多。“创办书屋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和乡亲通过阅读获得文化的滋养。”臧勇说。他的妻子张洪琴坦言,她之前曾埋怨过丈夫一心只想着书屋,不仅花钱还很花精力。后来发现,来书屋借书的越来越多,尤其是看到孩子们聚精会神阅读的神情时,心里很为丈夫感到骄傲。
“假期或者周末人最多,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书增长见识,也可以和同学互相督促写好作业。”学生方婉菁说,她喜欢书香的味道,更喜欢书舍的氛围。学生们来到三公精舍读书、写作业,碰到不会的难题,臧勇不但给孩子们提供茶水,还会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三年来,臧勇义务辅导约10000人次,累计达到1000小时。家长们纷纷点赞,称三公精舍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随着书屋影响力变大,前来看书的人也不再局限于学生,附近的村民也时常过来“借读”,甚至还有路过书室的外地人也来借书,见居然不要押金,便默默记下书屋的地址,数日后快递送回。
今年54岁的周兰兰是枞阳县钱铺镇虎栈村村民,自小就喜欢画画,但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小学辍学后就再也没有画过。2021年4月的一天,周兰兰出于好奇来到“三公精舍”,书架上的一本名人书画册引起了她的兴趣。周兰兰把书借回家,开始学习、临摹,越画越多,越画越有信心。得知周兰兰自学绘画的情况后,臧永特意到书店买了十多本书画类书籍摆上书架,并请专业美术老师无偿指导她画画。“她的画无论是从构图、线条还是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有她自己的一些想法,有形、有神,进步很快!”专业美术老师吴汉生在看到周兰兰近期的画作时说道。结缘“三公精舍”,周兰兰不仅可以借阅更多的绘画类书籍,还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指导。 “没想到儿时的梦想竟然在这么大年纪时实现了!”周兰兰时常在创作完成后感叹。周兰兰现在也成为“三公精舍”的一名志愿者,平时也到“三公精舍”指导一些爱画画的孩子画画,周边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她义务给村里文化墙画画。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三公精舍”无疑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
书香远播微光点亮乡村阅读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臧勇发现大多数孩子天资聪慧,但由于儿童监护人年龄偏大,不能陪伴孩子阅读,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多数留守儿童眼界不够开阔,缺少人生理想,动手能力也差。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劳动本领,臧勇还租借了门前荒地,与志愿者一起开辟了“三公耕读园”,目前有“三公太空园”、“三公荷塘”、“三公竹林”、“三公同心林”等,利用这片园地为孩子们进行多场种植科普等研学活动。臧勇积极引进铜陵市书协、美协、民协等文化志愿者深入山野开展文化传送活动,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既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育场所,又让山村孩子足不出山就能分享到高校丰富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成果。2021年12月,三公精舍获批“安徽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 三公精舍先后在周末或节假日开展亲子阅读、民俗传承、研学交流、志愿服务、孝老敬亲等各类阅读推广和其他文化建设活动300余场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了让更多的山村孩子有书读,臧勇采取公益捐赠、定期对图书轮换的方式,构建三公精舍“漂流书屋”,2023年2月20日,三公精舍漂流书屋首家分部“木梨硔部”在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村建立。这是该漂流书屋首次跨市设立分部。分部设在木梨硔村“木梨花开”咖啡馆,由咖啡馆提供书架和场地,三公精舍提供了数百册书籍,供当地村民和往来游客免费借阅,并以此为平台开展书籍交流、乡村阅读等公益活动。木梨花开负责人韩盛纲表示,引进三公精舍漂流书屋分部,旨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推动资源共享,让更多书籍流动起来,为当地村民和往来游客提供阅读场所和书籍,打造书香风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让阅读伴随学子成长,用书籍点亮乡村。”这是臧勇创办“三公精舍”的初心和追求。下一步,臧勇想让漂流书屋“漂”得更远,并以这种方式绘制 “三公读书地图”,他的目标是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在全国推广建立公益乡村读书模式。
现在的三公精舍,书籍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影响由近及远,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阅读名片,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徐连祥 孙成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