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桐城派”三祖的故事

时间:2009-06-09 21:41:07

  明末清初之际,枞阳人方以智、钱田间等文学名士开创了后世称为“桐城派古文运动”的先河。在他们的引领下,后人方苞、刘大槐、姚鼐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学流派,使之在中国文坛流传、影响了二百多年,成为近代古文学之集大成者,这三位“桐城派”创始人亦被后人尊为“三祖”。

  三祖在枞阳不仅留下了很多传世的诗文,也流下了很多传说。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枞阳官桥乡黄华里人。父亲方种舒,曾在黄花里读书,青年时代入赘到江苏六合吴勉家。后回到枞阳龙潭桥建屋居住。方苞十九岁时随父亲回安庆参加科举考试,然后返回枞阳,师从钱田间。二十二岁成秀才,康熙三十八年(1699)考中江南乡试第一,四十五年中进士第四,五十年因戴名世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方苞下在江宁县城,后即解至京师下刑部狱。方苞入狱第二天,便向狱卒求借《礼记集说》和纸笔墨砚,狱卒斥责他说:“你都死到临头了,还要看什么书,写什么文章!”骂归骂,那人还是很同情他。有一天吏部郎中王若霖来刑部狱看望方苞,狱司就对王若霖说:“皇上不准方苞会见亲友,大人若能给他一部《礼记集说》,这比见面还要好》。”王若霖即派人送来此书,和一些纸张笔墨。方苞从此在狱中看书写作,有一天他的同室犯人将他的书丢在地上说:“命在须臾矣!真是腐儒。”方苞回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他在狱中两年,写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二祖刘大槐(1698-1779),字才甫,一定耕南,号海峰。枞阳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槐一生,考场、官场皆不得志,以教学为主。六十多岁后居枞阳不出,讲学著书,终年八十二岁。刘大槐诗文俱佳,文章雄豪独特,年青时曾以布衣游京师,进见老乡,方苞读了他的文章大为赞叹,并叹服说,我算什么呀,我的老乡刘生才是国手之笔呢!后来刘大槲做了姚鼐的老师,最终培养了一位集桐城派文学之大成者。

  刘大槐墓,现位于金社乡向荣村刘家筲箕地,一名蜈蚣,为夫妇合葬墓。墓碑帽是笔架形,碑文由其弟子姚鼐撰题。

  姚鼐(173l—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所以世称惜抱先生。枞阳钱桥麻溪河人。姚鼐生于官宦世家,他少年时就爱学习,从师刘大魁学习古文。二十岁中举,乾隆二十八年成进士,后来一直做官到乾隆三十九年,他四十四岁时辞官回乡。先后在安庆、桐城、杨洲、苏州、南京等地从事教育和文学研究,著书立说,“桐城派”之名也由此时始。

  姚鼐辞官南归时,路过泰山,应泰安知府朱子颖的邀请同游泰山。朱子颖说:“姬传先生文名天下,登泰山不可无文,写一篇文章刻在石上与泰山同寿吧。”姚鼐回答说:“美景在目,心有感触,倒可形诸笔墨,刻石泰山,则非所望。”朱子颖又说:“你我之谊如同先贤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样,也象《岳阳楼记》以政通人和之笔,愿奉笔资千两”。朱子颖是想借姚鼐的笔为自己树碑立传。姚鼐写了《登泰山记》,仅在文中写了“与知府朱孝纯子颖”和“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如此平淡的两笔,朱子颖心中不满,只得叹说:“姬传兄如此,实可敬可佩”。朱仍拿来白银千两赠送,姚鼐只取了五十两做为路费,并言明回乡即派人奉还。说来这两人也有缘分,后来姚鼐在扬州梅花书院任主讲时,朱子颖也官升扬州,他又请姚为重修双忠祠写碑文。没想到这次姚鼐连朱的字号都未写,使朱子颖再次大失所望,但为表高雅,他仍送来白银五百两,姚鼐拒绝了,并对来人说“请转告你家大人,姚某穷,可以卖文为生,但不出卖文德。”因三祖美德流传,枞阳被称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 (叶子搜集整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