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国
坐落在柳峰山北麓的白湖乡小岭村,一般老年人,只要谈到“鬼子坟”三个字,都能说上一段,尤其是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更讲得津津有味。
时光一眨眼就过去六十三年了。那时我才十岁,正在校读书,对此事略知一二。为了了解1938年日本飞机坠落小岭的详细情况,让后人知道日寇的侵华史实,我于2000年3月5日,到小岭村涧边组姨侄女婿徐成新家作客,顺便了解此情。晚餐我与他八十一岁的父亲徐绍和同席。席间,徐老便向我介绍日本飞机坠落小岭的情况。老人虽近耄耋之年,但看上去比七十岁的人还精干。说话声音宏亮,有条有理。经过徐绍和的回忆和附近村民的插话,“鬼子坟”形成的前前后后有了眉目。
事件发生在1938年农历八月六日。正巧,村民徐守成就是这天出世的,今年六十三岁。日本飞机坠落地点,距涧边村庄两公里左右柳峰山东北的大洼,西南边与马山搭界,附近有一片竹林。徐绍和老人说:“那天下午,茶饭时候,天下小雨,我正在田里浇萝卜菜,忽然发现一架飞机,由东北边向我们这里飞来,越飞越低,最后飞向大洼,撞山跌落。”村民杨幸福补充:“我第二天到大洼,看到飞机一只翅膀插进土里,整个飞机侧身在地。飞机下坠时两边翅膀还铲断了十几棵松树。”
村里人闻讯后,奔走相告,神色异常。都想赶到现场看热闹,又怕鬼子开枪伤人。当地保甲长连忙上山,赶到飞机坠落地点,部分村民也随之而去。他们走到飞机边上,只见机舱里两个鬼子,一死一活,他们各有一支手枪。机舱里还有两挺机枪,一颗炸弹。活着的鬼子腿部受重伤,鲜血溢到皮靴外面。他有气无力地向来人招手,但围观群众不敢上飞机,因为鬼子身边有手枪。就在这时,一个不怕死的村民,爬进机舱,将活鬼子手枪夺走了。活鬼子见事不妙,抢着将死鬼子身边的手枪拿到手,爬到机门边,对天鸣放三枪,又对死鬼子开了一枪,最后朝自己口腔抠动扳机,结束生命。这支手枪,后来被一个姓陈的人拿走了。陈赶忙跑到孙家畈,将手枪交给团防大队长丁爽飞。丁立即派十余名士兵,连夜赶到出事地点,将飞机上两挺机枪下走了。飞机上的炸弹后来埋在竹林边境。解放后,当地群众又将这颗炸弹挖起来送到项镇铺。
这一不寻常事件,惊动了当地团防和政府。保长王正三抢先将此事秉报县衙,随后又派遣一名姓杨的村民,连夜到桐城县报信。第二天潘慰农和罗成钧二县长率领一个连士兵,来到出事地点,经过了解和察看,命令王正三火速派人砍树,将飞机掩盖起来,以免暴露目标,带来后患。就在这时,有人向县里告密,说还有一支手枪没有下落。于是,县里来的连长,马上让士兵将涧边这小村子包围了,要村民交出这支手枪。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那个从活鬼子手里夺走手枪的人,才交出那支在草堆里藏放着的手枪,风波始告平息。飞机坠落的第二天,日本军方未见飞机返航,从第三天起,连续五、六天每天都有两三架日机在小岭上空盘旋侦察,散发传单。传单大意是:你们赶快将皇军尸体和飞机残骸送到汤家沟(这里有日本部队驻扎),否则,我们要炸毁村庄,派兵烧杀四十里。胆小的村民,都已离开村庄,远奔庐江亲戚家躲反。当地一位姓徐的绅士,为正视听,多番考虑,让保里派人将鬼子尸体挖起来,用四块板(棺材形)装着,埋在离飞机远一点的中沟边上。飞机残骸,后来被附近老百姓零打碎敲地啃掉了,剩下引擎和轴心,一年后才被搞机械的人抬走了。
2000年3月6日清晨,山村显得异常平静,雾气朦胧,似云非雨。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在村党支部书记徐成新的陪同下,漫步登山,前往飞机坠落处作实地察看。约莫半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柳峰山东北的大洼。这是一块大约一百多平方米的草坪,洼身呈“V”字形,三面群峰环抱,山势险峻。两个该死的鬼子当年就埋在这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如今“鬼子坟”已成平地,而他们的罪恶,在中国人民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
稿件来源:
|
编辑: 高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