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百年丽华照相馆(组图)

时间:2009-09-28 07:58:56


百年丽华:从黑白影像走进多彩生活

 

当年的丽华照相馆门楼

现在丽华照相馆 
 

“照相馆就是时代的缩影,小镇上的照相馆最能看出这年头农村的新变化。”在枞阳县汤沟镇,就有一家创办于清末的丽华照相馆,风雨沧桑百余载,昔日的老照相馆如今已变成今日时尚影楼。祖孙三代接力,不仅用镜头记录了生活由“黑白”变成“彩色”的全过程,而且通过行业的延续,也鉴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相机看变化

 

吴启发展示自己用过的相机

 
         吴启发是丽华照相馆的第三代传人,比共和国小6岁。丽华照相馆初名“桐城县汤家沟丽华美术照相馆”。据当地80岁老人陈邦达讲,当年丽华照相在老桐城南乡甚至老省城安庆都极有名气,一些江南的客户也时常过江来照相、洗相。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的丽华照相馆成立合作社。吴昌明为经理,大小20几号人,主要经营照、冲、洗相和维修钟表、刻字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丽华合作社解散,初中毕业的吴启发赶上好时代,不久正式接手父辈的行当,照相馆生意才日渐红火。
    30多年来,吴启发先后用过十几部相机,到今天还有七部相机被他象文物一样精心保存着,一直舍不得丢弃。他使用的第一部相机是海鸥120,当时国家统一价格120元,使用不太方便,照一张、扭一下、转一次,每次照12张就得换胶片。八十年代初,用的是珠江牌单反机,市价500多元,一照36张,照一下,扳一下,还要对焦,很麻烦。1986年,汤沟街上开始出现彩色照相。直到九十年代初,吴启发也“赶时髦”,掏1万元买回佳龙全自动彩色相机,来拍彩照的相对多了。2005年,吴启发又花2万多元,购买了一部富士F602数码相机,相片当时就可以看到,还可以输入电脑中去,效果不好还可重来。现在已改用更先进的尼康数码机了。


 
相片鉴风流

 

这张烤瓷相片已有110年历史

吴启发在展示解放前的油彩画


    在吴启发印象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进相馆的大多是镇上时尚的年轻人和文化人,一般都拍一寸的照片8分钱,偶尔放一张3寸或6寸的,就很奢侈了。到了六十年代,农民时兴照结婚像。“文革”期间,大家都喜欢穿军装,戴军帽,手拿毛主席语录,有的人还要摆个“永远向前”或“战天斗地”之类的革命姿势。七十年代一般工作证比较多。八十年代小姑娘照艺术照开始多起来。到了九十年代,流行婚纱照、“全家福”。现在小孩子百日照、周岁照、生活照等,时行影集、写真了。
    如今农民生活好了,手头宽裕了,照相、鉴赏相片已成为生活的一样重要内容。吴启发感到相片中明显的变化在四个方面。“生活照”笑得更自然了。以前村里年轻人都比较土,一对着照相机镜头就紧张,每次照相都要花许多精力教他们怎么摆姿势、怎么笑,一般让喊“茄子”,笑得也很含蓄。现在农民不仅穿的跟城里人没区别,世面也见多了,照相时都大大方方、开开心心的。“证件照”越来越多了。改革开放前证件照种类少,现在医保、社保等各种证件齐全。吴启发感觉最明显的是驾驶证照。前些年镇里学开车的寥寥无几,学了也是帮别人跑运输。现在不一样了,一些富起来的新型农民办驾驶照是因为买了私家车。“结婚照”更花俏了。婚纱照上一对对新人幸福的微笑是祖国60年发展成就的最好见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常见的就是夫妻俩并排坐的黑白照,也有笔直站在相机前,像两扇门板一样,行内称为“门板像”。80年代黑白成了彩色。90年代,老婆穿婚纱,老公西装笔挺,结婚照开始有了内景外景。如今个性化婚纱照已屡见不鲜。吴启发家的墙上就贴满了当地小青年拍的各式各样花俏的结婚照。“身份证照”受重视了。吴启发说,以前很多农民认为身份证可有可无,觉得自己不到外面去,办了也用不上。近些年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了身份证的重要,为新办和补办身份证来拍照的也越来越多。


数码新时代


 

吴启发在做相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迎合顾客,丽华照相馆里开始出现各种服装,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美容院,又新开了大头贴业务,电脑也成了必备的工具,后期修饰越来越重要,顾客自己选照片,还要看着你给他处理。镇上几家新开的照相馆,电脑处理技术也不断花样翻新。对于顾客角色的变化,吴启发深有感触。
    年过半百的他开始钻研起数码技术来。不仅数码相机、电脑、彩喷打印机、化妆器材等装备一新,还学会了用PHOTOSHOP处理照片。他将丰富多彩的模板套到儿童照中,受到了很多家长欢迎。以前修版是百年老店的一项专门技艺,须依靠技师,现在吴启发在电脑上自己动手就可以实现了。冲洗照片也快了,不需要到市、到县跑长路了。直接可以在网上通过QQ发到冲印公司,也不要自己去讨,有车子直接带过来。现场加快的话,他家里有好几台彩色打印机,马上就可以打印出来,不管多大尺寸都可以。
    吴启发感叹说,老辈们生活的时代条件艰苦,照相的人本就不多,再加上技术落后,照相馆仅能养家糊口。他接手以后,每年丰衣足食,现在“耍着干,每年也能有5、6万进帐”。一双儿女都已走上工作岗位,生意不忙不淡,生活宽心宽裕,在镇区繁华地段轻松“守”着。吴启发现在最担心的是百年老店后继无人。他妻子章竖红比他想得开:“儿孙自有儿孙福。现在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不愁吃、喝、住,生活只会越来越好!”(文图/方千 禁止转载)

稿件来源:
编辑: 高春英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