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浮山,一粒天地之棋

时间:2009-11-09 09:11:48

  ——《拜读浮山》之拜读

钱 叶 全

 

2009秋,知天命的汪学勤先生下了人生的一着棋,出版了《拜读浮山》。封面设计抽象,浓红淡墨,红似浮山亿载火山喷发,墨则是淡淡泼墨,自封面的右上角泼下来,墨汁渲染之势如大江东去,相溶于火山喷发的大海。

大海沉寂。浮山沉寂。《拜读浮山》正是来源于汪学勤几十年的沉寂。

汪学勤是浮山中学的一位老师,执手杏坛,至今不辍。前天在浮山开发创意座谈会上碰到他,他说,他现在还在带3个班500多个学生的大语文课,实在请不动假。言语中,他为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一日假,对学生仍有愧意。从英俊少年到白发老翁,一生心中装着学生,他就是汪学勤。省人大代表、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汪学勤。在行业上,他无疑是一位专家学者了,可他在那么忙的教学教研之余,对文学创作之爱、对浮山历史文化研究之深,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一本《拜读浮山》,文字量不算太大,只有26万字。然而,一座浮山如何拜读?没有心灵上血与火的溶炼,没有意志上的坚如磐石,没有智慧上的独步穿越高怀揽胜,写出浮山写好浮山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浮山积淀太深,时空太久,人文太厚。然而,正是汪学勤靠他的一颗赤子之心,靠他数十载的文化苦旅,靠他的“天道酬勤”,《拜读浮山》在这个金色的秋天棋子落定。26万字就是26万粒砂石,浮山的砂石。每一个孤独的深夜,这些砂石磨砺着他的心灵,千遍万遍,千炼万淬,终于在烈火中永生。“春回大地,冰土解冻。山泉从岩隙中一滴滴渗出,相聚成溪,不因弱小而自卑气馁,不因稀少而委顿不前。溪流潺潺绕过岩石,穿过山谷,突然巨崖挡住了它的脚步。寻找路径,四路无门!于是它们聚集着,聚集着,团结起来,下定决心从这危崖上勇敢地闯下去。这一闯,终于闯出银练飞挂,闯出一道美丽的风景。”(摘自汪学勤《滴水洞》)。

追求风景是汪学勤先生童年的一个梦。“眼前浮现着涌动的浪山,耳旁轰响着呼啸的巨澜,胸中回荡着雄壮的旋律,心中翻滚着永生的渴念。大海,你的涛声多少次回荡在我童年的梦想中。”“不是所有的溪流都能奔向大海,山高路远,一路多少山岩阻挡,一路多少峰回路转,一路多少沼泽湖泊暗滩荒漠,真的要奔向大海,给你造化,你还得从一滴水做起”(摘自汪学勤《奔向大海》)。记得有个人问佛祖,一滴水,如何做到永不干涸?佛祖说,把它放进大海。汪学勤说,我是一滴水,我幸运地放进了溪流。汪学勤的溪流是一种谦虚说法,实际上,他的一滴水已浇灌到万千桃李的根系之上,浇灌到浮山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因为他的学生,他的《拜读浮山》,他已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那年我到绍兴,走进城区,就看到一幅巨大的绍兴旅游广告牌——跟着语文课本游绍兴。一句话,就点燃了我的梦想,原来绍兴之梦在我少年的课本上就已播种。人生之路,只不过寻梦而已。真正看到的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等景点,只不过是把人生之梦变成实物景点罢了。这可能就是旅游文化的内涵,也可能就是旅游经济的本质。记得我玩了一下午,吃了臭豆腐干、茴香豆,花一元钱喝了一小杯黄酒,排队坐了乌蓬船回到售票处,一身微汗,简单的一下午却一生梦想成真,其快乐自不必说。当然,绍兴旅游的快乐决不仅仅是臭豆腐干、茴香豆和三味书屋,其内在精神是民族魂,是伟大的鲁迅先生。绍兴因鲁迅而声名远播。今年浮山真是幸运,汪学勤出版了《拜读浮山》,还有一位枞阳在北京的游子携巨资回乡开发浮山,因而促成了县浮山开发领导小组最近召开的《浮山开发创意座谈会》。说是创意,实质上就是浮山如何开发的问题?领导小组请来各路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会议一天,大家发表出许多精彩创意,如“北有蓬莱,南有浮山”,“中国第一文山”、“方以智文化园”、“桐城派发源地”等,除此而外,会议最大的收获则是浮山开发的信心和希望。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2009年秋,浮山开发走到了路上。我们也可以引用绍兴的那句旅游广告词广告浮山——跟着《拜读浮山》读浮山。改了一个字,绍兴叫“游”,浮山叫“读”。浮山是一本文化大书,一个“游”字承载不了它的神圣,浮山不读而不至。但旅游有其本身的规律,游还是要游的,浮山除文化的神圣外,更应当有母亲般温暖的怀抱,让天下游子在这里找到亲情、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梦想。安庆市中国旅游社总经理张安说得好,浮山的“山浮水面水浮山”多美啊,全国的游客能亲临浮山拍到一张这样诗意的镜头,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旅游规律再一次揭示,文化的厚重不应成为文化的枷锁,浮山应以更加广阔的胸怀接纳世界。唐宋以降,浮山接纳了孟郊、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宰、赵孟頫等历代名杰,当今的浮山更应接纳现代化社会体系中的风流人物风流才情,包括吃烧烤的孩子,竹林牵手的恋人,商海沉浮的商者,大儒饱学的志士以及需要“洗心处”洗涤身心的各色赶路人。因为,浮山是一粒棋子,人生是一盘棋,每个人在人生的路口都需要浮山作一次点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浮山是真正的清者。那年的欧阳修怎么也想不通,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并没有使他清醒过来,“苍颜白发,颓然于其间”,极力把自己称为醉翁,其时他才39岁,他是清醒的,他想装醉,而他却无法不醒。在醒与醉的灵魂挣扎中,欧阳修来到了浮山,远禄公因棋说法,佛理直指人心,欧阳修从万千迷惑中真正清醒过来,诤臣一棋子,天地一棋子也。顿悟,欧阳修称远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广,君王以得一以治天下。”“因棋说法”由此载入中国佛教史,成为清者浮山的经典名篇。当你人生迷局,你不想去浮山“碁”字上面去摸一下吗?感悟一下吗?其实,人生有时是需要停一下脚步的。

此一棋也,彼一棋也。浮山之棋,顿悟之禅,正是佛的大慈悲心怀所在。

“试问飞来峰,未飞在何处?人世多少尘,何事不飞去?”身经亿载,浮山的本质是万籁俱静,很多人不理解。苏轼曾问佛印,飞来石为何不动呢?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苏轼问,为何要静呢?佛印答:安之。

浮山当前的沉寂,是浮山的“安之”。

把浮山打造成“中国第一文山”,我想浮山照样是“安之”。

不“安之”,浮山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怎么会出现方学渐、方孔炤、方以智、钱澄之、方苞、刘大櫆、姚鼐、吴汝沦、朱光潜等众多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地大儒呢?不“安之”,浮山那棵千年的银杏目光穿越千年,却依旧挺拔耸立于悬崖之上金色灿烂呢?不“安之”,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怎么会历千年却依旧温暖呢?不“安之”,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怎样唤醒一年一年的春天呢?不“安之”,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何以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节操、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精神信仰呢?

安之,是浮山的一种精神状态。他是远禄公手中的棋子,举天地之棋,解人生迷途。从合铜黄高速上下来,老远,在浮山入口处,就看到远禄公手中巨大的棋子,棋子上写着——因棋说法,中国浮山!

浮山一着,步步活也。是为拜读。

                                       2009118

 

稿件来源:
编辑: 高春英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