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浮山不浮:游安庆浮山有感

时间:2009-11-19 09:04:39

 文/乐途旅游

    同道而游是极美好的事情。

    10月22日,九华书院组织了书画摄影成员赴浮山游览,并与枞阳县书画协会进行书画艺术联谊活动。我本不是九华书院的会员,得到院长的邀请,兴致本不错的我,自然是欣然应往。早上,天布满了乌云,下起了雨,满街湿漉漉的。我提前了一刻钟到达集中地点,好在西北的天空有些亮色,这似乎也坚定了组织者的信心。我们乘坐西峰山庄的依维柯,12个人,有书家,有画家,有摄影家,济济一车,谈笑风生。过铜陵大桥,经横埠收费站,下合黄高速,前后大约两个小时,便不知不觉到达了浮山脚下的博物馆。此行甚合天意,出发时乌云密布,这时已天光朗朗了。

    以前没去过浮山,也很少听说过浮山。浮山的名声不响,与黄山和九华山比,相差甚远,枞阳县政府在宣传版块上称浮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并称为安徽省五大历史名山”,虽有些夸张,却不枉自我推介的一番苦心。浮山位于安徽枞阳县境内,因“东西南北皆水汇”而出现“山浮水面水浮山”之胜景,江湖环绕,望之若浮,如船如渡,号称“水山绿叶”。又因远看浮山隐隐约约,如佛教中的彼岸世界,加上此山佛学渊源悠久而深厚,浮山还承载着浮渡众生的愿望,另称浮渡山。还有最切实的说法,浮山的石头皆火山喷发后的熔岩或碎屑物,或黑或黄,遍身细孔,比重极轻,置于水而不下沉,同行有人买得浮山石,放入水中果然应验,整个浮山亦据此悬浮于湖泊之中。浮山因此而得名。

    浮山是一座中生代白垩纪火山,距今已有1.2亿年,如今因没有活动能力而成为一座死火山,但至今仍保留着不可替代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因此深受地质学家的亲睐。大自然神妙莫测的地质运动,同时也带给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浮山到处都有被火山弹造成的千疮百孔,这些伤痕却有了别开生面的审美价值。浮山这座古火山经过大自然的精雕细刻,塑造了峭壁叠嶂、怪石嶙峋、洞幽景奇、玲珑秀丽的自然组合景观,有人这样称赞浮山:“无岩不树,无泾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这的确是个令人神往的去处。浮山非一叶之轻,其浮却是浑厚的,乾隆年间有一首诗题浮山纪游是这样写的,“谁道浮山一叶轻,许多胜迹自天成。我来绝顶凭虚望,疑是金鳌背上行。”

    但是,浮山让人流连忘返的,还不只是其地质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有更令人喟叹不已的人文价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资料介绍,浮山海拔最高处仅165米,就是这165米的浮山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我们到过的会圣寺初建于晋梁时期,曹洞宗第七代祖师远禄、天台宗创始人都是从这里修心而去的高僧,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任枞阳县令时曾游浮山,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登过缥缈峰,宋朝的文化大腕们纷纷涉足这里,范仲淹问法于浮山,王安石留有题刻和诗咏,黄庭坚还兴致勃勃地为和尚画像,欧阳修简直爱不能已,饮酒下棋,恬然自适,物我两忘了,大才子苏东坡也没有错过浮山。学者王阳明、方以智与浮山关系更亲密,还有清代桐城派领袖们,无不与浮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是面壁读书的地方,是隐士的世界,是方外修心的处所,是韬光养晦潜龙腾渊的去处,难怪日本教授佐藤一郎1985年游览浮山便交口称赞,并信笔题写了“天下胜形地,文人争霸处”这十个字,这短短两句话,对浮山总结再恰当不过了。今天,我们踏着这些大师们的足迹,走一处,欣赏一处,敬畏之心有节奏的跳动着,仿佛在与古圣先贤们对话。

    这里的碑刻太丰富了,简直是座艺术宝库。上至南宋,下至民国,留下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文体各异,姿态万千,大大小小,不一而足。由于时间紧,不允许细细摩玩,只能以数码相机拍下这些石刻。这些珍贵的民间书法,显示了民间艺术最原始、最生态、最有活力的特点,用笔朴素而有力,结体自由而有个性,大幅与小品相映衬,以小品居多,许多石刻已经班驳不清了。天然的岩石,人文的历史,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在这里有了交汇,浮山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面纱,一团猜不透的迷,一个拂之不去的情结。这里很安静,如处子的肌肤,独自鲜亮着。或宽或窄的林荫道,风生足下,竹影婆娑,天籁有声,袅袅不绝,它不像那些名山大川,喧嚣有余,娴静不足,更少了欲望的惊扰。世俗的浮躁气,与浮山是这般的远,这倒让我愈发的亲近起浮山来了。这里的寺庙,一般前有门庭,后无护尾,依山而立,冬暖夏凉,梵音回应,浮想联翩。这是座文山,处处皆文化,洞洞皆文化,字字皆文化。浮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名山,入世与出世,哲理与谋略,政治和军事,隐士与俗人,贫道与高僧,浮山无不予以广博的胸襟接纳之,深藏之,孕育之,当然,历史最终浮出水面的将是至善与至道,至善与至道不也是儒道释殊途同归的最佳结局吗?浮山不浮,它是内在的,它的典故太多,湖水小心翼翼地托起浮山,不忍心让这些美好的典故销声匿迹。浮山的文化是内敛的,它的鲜活借助于历史过程,呈现在大大小小的碑刻中,存活在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中。

    自古文山以文而取胜,而浮山独不然。由于四面环水,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倒成了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东西方向远观浮山,浮山像一艘整装待发的战舰,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这里斗智斗勇,陈友谅的司令部干脆就设在浮山。风云际会之时,各路政治力量总是凭借浮山隐士这个智囊团,以超人的谋略消灭异己,从而求得天下统一,让和谐取代于纷争,让文化的力量抵消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冲突,“盘谷关”最终还得让位于“紫霞关”。在这个世界上,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何不如此呢?浮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兵燹呈现的时间毕竟很短,而和平的日子则趋于无限,这也许更接近浮山的真相,“浮渡”之本意或许在此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浮山周围的山河湖泊养育了浮山人健康成长,这是从自然地理学角度说的。从人类文化学上说,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成就什么样的人才,文化底蕴愈是深厚,培养的人才就会走得更高更远。浮山文化成就了一代代浮山的学子,贤达名流,仁人志士。我想,因浮山文化而走出去的人不算少吧。加上古桐城、枞阳文风昌盛,老百姓培养子女读书的意识极强,生活愈苦,读书欲望愈强。有人说“桐城派出名,枞阳县出人”,这也非怪,文化之使然,桐城派的名声太大了,枞阳已经函盖其中了,桐城派的兴盛,浮山文化功不可没。

    据说,雷鲤从广东罗浮山来,观赏了枞阳的浮山,禁不住写了《题浮山纪游》:“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诗写得有味,读得畅快。天风醉了花鸟,也醉了雷鲤自己,他以瑶草煮烟霞,在这里一醉方休了!雷鲤在真正体验浮山,感悟浮山,与浮山一起熔铸古今。说实话,游浮山决不能走马观花,浮山并不在游,而在于读,一句一句地读,一字一字地读,这样方觉浮山的妙处。我们不必纠缠于浮山之浮的来历,浮山担荷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浮山是踏实的,浮山又是沉着的,只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游览者,浮光掠影似的走过,并津津乐道起浮山文化来,浮的只是我们自己。

    其实,浮山真的不浮!

(来源:新浪 作者:施麒俊)

稿件来源:
编辑: 高春英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