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的华严寺是什么样的,今天的枞阳人谁都没有见过。这是一张明代万历年间的浮山华严寺外观图,也许是目前最早的一张华严寺图[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夷白堂刊本]。图中,华严寺的具体位置、建筑规模和大致构造清清楚楚。提醒一声,这是我老谢同志费了很大周折才弄到的。我想说的是,浮山以及浮山佛教,在历史上名声是很大的。
钱田间在《重修浮山华严寺碑记》中说:“天启壬戌年,予时十一岁,从所亲上浮山,曾一到华严寺。殿宇庄严,丹碧尚新,殿东西楹列四大柜,所亲指谓予曰:‘此敕赐藏经也。寺本远录公开山,既毁,万历间,有僧朗目重为兴复,国母陈娘娘颁施藏经,遣中官贲敕到寺,又赐随藏紫衣。’因指示殿前圣旨碑,为之诵说。”
华严寺(浮山寺)资料:
“天下名山僧占多”。浮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毁于兵燹。陈隋年间(557—618),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朝天禧年间(1017—1021),河南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园鉴说法,园鉴以弈棋作比,说明佛教原理。远禄坐化后,建塔会圣岩,塔铭为范仲淹所撰,现存塔系明朝重修。随着浮山寺更名为“大华严寺”,浮山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下诏,颁赐“藏经、袈裟”,如今圣旨碑尚存。清康熙年间,无可大师(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主持华严寺。历史上,这里曾经寺庙、塔院林立,数度繁盛,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同时,浮山又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法学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张献忠等久踞浮山,占山为寨,太平军也以此山为根据地,与清军在山下多次恶战,华严寺几乎荡然无存。(谢思求)
![]() |
(明代浮山华严寺图)
![]() |
(夷白堂刊本关于浮山的部分文字记载)
稿件来源:
|
编辑: 高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