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失夫不失志,护孤在浮山

时间:2009-11-30 08:38:29

——任锐与浮山

原文地址:http://www.tcp.gov.cn:8081/tcp/newsfile/2006/2/11/1139645646743.html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的共产党员孙炳文,4月16日在上海被捕入狱,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19日夜被惨遭杀害于龙华。孙炳文之妻任锐无比悲痛,为防不测,在孙炳文挚友房师亮的精心安排下,带着孩子来到当时交通闭塞、地处偏僻的桐城县浮山中学避难,度过了白色恐怖中的艰辛岁月。

    任锐(1891--1949),河南新蔡县人。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10年与孙炳文结婚,生有宁世、济世、维世(女)、名世、新世(女)五个儿女。孙炳文罹难后,任锐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仍坚持地下工作,继续与反动派作斗争。反动派杀害了孙炳文,对其亲属也欲置于死地,以期“斩草除根”。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孙炳文的挚友——家在桐城的房师亮,将任锐及其子女安全转移到其父房秩五创办的桐城县浮山中学。孙炳文与房师亮是忘年交。1922年秋,生于四川南溪县的孙炳文已经37岁,而生于安徽桐城县的房师亮年仅19岁,他俩在上海不期而遇,同乘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由上海赴德国勤工俭学,一起在德国投身共产主义运动。1923年房师亮由先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朱德、孙炳文介绍入党;1925年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孙炳文和房师亮奉调回国参加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期间,孙炳文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房师亮任独立工兵团政治指导员,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实践斗争,他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当孙炳文罹难后,为使其亲属免遭不测,房师亮则将任锐及其子女转移到安全地区。

    桐城县浮山中学地处桐城东乡,远离县城,山丘连绵,偏僻闭塞;同时,该校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并建有党组织。任锐到浮山中学后被安排为该校图书馆管理员,携带的三子一女(3岁的幼女新世在河南的姨妈处抚养),长子宁世、次子济世也在该校就读。此时,房师亮也回到故里,在浮山中学任总务主任兼教员。由于房秩五、房师亮父子的掩护和关爱,使任锐及其子女得以免遭反动派的残害,而且有了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直至1929年5月,房师亮将要与妻子鲍训经去德国留学,而把任锐及其子女护送到上海,几经辗转后到达延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据任锐长女孙维世的回忆:她们母子在桐城浮山中学的一年多的时间,虽很艰难,但很安全和愉快,是她童年的欢乐时光,当时孙维世已经八、九岁了。

    1951年10月,房秩五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在休息厅里亲切地会见了房秩五,紧握着他的手,嘉许其在家乡创办学校、培养人才的精神;任锐的父亲任芝铭与朱德一起特地到房秩五的住处看望房秩五,亲切交谈一个多小时,任芝铭对房轶五、房师亮父子在危难之际掩护关爱任锐及其子女的壮举深表感激和真诚钦佩。被誉为“民主革命斗士”和“爱国教育家”的房秩五,是“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者之一,曾与陈独秀等人创办了率先使用白话文的《安徽俗话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故乡——桐城,创办和主掌浮山中学,“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学校,她是当时那个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周恩来语)。任锐一家人在浮山中学避难的经历,就充分体现了房秩五支持革命的爱国情怀。

稿件来源:
编辑: 高春英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