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学勤新著《拜读浮山》
文/ 王建生
![]() |
(浮山筛子岩的落霞,阿波罗摄)
认识汪学勤先生时间不长。去年九月,文联邀几个作者凑一块侃《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的事,对面坐着一个头发花白、有些岁数的爷们,文联主席介绍说这是汪学勤老师!汪老师衣着朴素,黑面书生,和我大有一拼。我敢打赌,随便从哪个村挑个村干比比,他都更像是一个农民。憨厚、内敛、不张扬,做的事远比说的事多,这就是本色的汪学勤。我对他也由此肃然起敬!
此后,跟汪先生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
今年八月,汪先生的《拜读浮山》新鲜出炉了,不知道凝结了他几把辛酸泪,但小城反正是火爆了一把,大有我为“浮山”狂的味道。不久,他打电话给我,要我给《拜读浮山》作个点评。电话那边他看不到,当时我就脸红了,对于这样一本深邃、厚重的作品,谁那么胆肥,敢妄言点评?可汪先生一再催促,一再“威逼”,躲是躲不过去了,只好整个贴士拼盘,交代几句蒙混过关。
《拜读浮山》写的虽然大都是浮山以及和浮山产生关联的人和事,意象单纯,语言质朴,看似一本普及浮山文化的书,但细细品味,无一不流露出作者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我读了别人那么多的好书,获得知识和快乐,我也应该把自己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回报社会”(《我的深夜阅读与写作》)。作者承认他是在释放,是一种压抑后的爆发,而这种压抑由来已久。作者在浮山中学任教近二十年,也就和浮山相濡以沫了近二十年,浮山的峰峦、岩壑、洞穴,甚至浮山的风雨、松涛都层层叠压在他的心里,融进了他的生活,融进了他的生命。人格化了的浮山,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已成为他心中永远不会背叛的良师益友。通过浮山,他获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生命启示。“在妙高峰独坐,可以抖落一身羁绊,让心境清澈空灵。不经意地看云聚云散、飞鸟投林,静静地听山泉呜咽、流水淙淙,体味前人的妙句‘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浮山妙高峰写意》)。失意的时候,浮山的空灵和禅心能愈合他心中的创伤,让他看到“青绿的枫叶在一场或几场经过艰难的困苦的搏斗,才会留下这生死之搏的英雄本色,那也是生命之火的闪烁。越是经受严霜击打,越要展现生命的绚丽”(《浮山四季写景》)。不是每一片青绿的枫叶在“高天滚滚的寒流袭击下”,都能“展现生命的绚丽”,只有对生命执着的坚守,对命运顽强的阻击,才能有最后精彩的绽放!
所以他时时保持着警觉和清醒,“每抓一张或出一张牌都隐含着机遇与风险,每张牌都倾注着新的组合与期盼,每张牌都连着失败与成功”(《牌理人生》)。他知道只有不断地完成这样的自我审视,才不会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平庸。
他常常把自己比喻作一滴卑微的水,“山高路远,一路多少山岩阻挡,一路多少峰回路转,多少沼泽,多少湖泊,多少暗洞,多少荒漠在等着你的到来……奔向大海的只是梦中的情怀。真要奔向大海,给你造化,你还得由一颗水滴从头做起”(《奔向大海》)。这是水滴对大海的向往,但也是一种拚命的挣脱、一种被束缚太久的挣扎。《奔向大海》是作者对自我人生奋斗的一种勉励与肯定,又似乎隐藏着作者的某种焦虑和困惑,他在焦虑什么?困惑什么? 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曾掀起一场“人文精神与世俗化”的大讨论,许多有良知的专家学者都对越来越缺失的人文精神有过这种焦虑,对世俗化的肆虐感到困惑。他们企图通过讨论唤醒人文的回归,再造传统、改良人性。但十多年来,这种状态非当没有得到多大改变,我们又迎面撞上了网络时代,它引爆的后阅读时代充斥着阅读的片断性、浮躁性,八卦精神和无厘头的恶搞无处不在,极易导致新生代这一类群中的大多数人迷失人生的方向、放弃现实生活中应该恪守的原则。作为一个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汪先生考虑的恐怕不仅是学生高考升学率,还有对学生将来的生活信念和人生价值取向方面的考量,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在汪先生的笔下,我们的确很少看到那种吟风颂月的柔软和自叹自怜的苍白呻吟,他的心中始终奔腾着炽热的流火。我们看他的代序《拜读浮山》,“浮山,我拜读你的亘古,拜读你的远荒;拜读你亿万年的积储、遥远的期盼;拜读你涌动的激情、喷发的渴望;拜读你滚滚洪流、滔天的热浪;拜读你天崩地坼、大地抖颤;拜读你神功奇美、巨变沧桑”。他对浮山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解读,在意象和时空频繁地置换中,已不知不觉的把自然美幻化成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丹纳《艺术哲学》)。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昂扬奔放的“精神气候”,这种“精神气候”就是个体的感觉感知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正因如此,在人生的旅途,汪先生多有斩获,不仅是省人大代表,还是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据说汪先生原来只是民办教师,由民师到名师的转变,他一路走来,必定付出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这里面浮山给了他多少智力支撑、多少精神动力,只有他自己明白。
枞阳的文学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沉闷期,那会坚持写作的人不多,而汪先生却在无数个严寒酷暑的夜晚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学生时代我也有过这贼心,但自认智商、情商都不高,以码字为生别说发家致富了,临了怕连讨老婆、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想都觉得有点不大靠谱,只好逃离。最近几年枞阳的文学气象已经是异彩纷呈,不说省城那一族枞阳的作家群落有多么了不得,单是枞阳本土,在县文联、县作协的助推下就涌现了周世久、钱王刚、谢思求、汪学勤、张正顺、徐连祥、史劲生、唐俏梅、汪友生、胡冰、刘静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假以时日,他们必定会像浮山一样来一次大喷发,崛起在中国的文坛,重造“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传奇!
我们会因为有了汪先生的《拜读浮山》而获益,枞阳终会因为有了浮山而强大!
稿件来源:
|
编辑: 高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