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鹅头”先生轶闻

时间:2009-12-28 08:52:55

文/佛在心中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62b5ce470100gn73

  “鹅头”同“鹅头鹅脑”,地方俗语。表示一个人多健忘、糊里糊涂、愚、脑筋转不过弯。中意,如:“鹅头”先生,就带有点大智若愚的意思。农村里有刁猫、忠狗、孬鹅之说,鹅,性情温和,憨态可掬,确是可爱。故说他人“鹅头”,一般都带有点暧昧的味道,所以不要把它理解成骂人的话。

     相传,周潭过去就有位出名的“鹅头”先生。先生贵姓王,因做古已久,这里就不便道其名讳了。先生为晚清秀才,民国政府成立以后,饱读诗书的他自认为仕途已断,前途无望的他总日郁郁寡欢。“父母在,不远游”的孝训又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兼乃独子,为侍奉双亲,他毅然放弃了许多出去闯荡的机会,朝夕陪伴在父母身旁。祖上留下微薄的一点点家财,也不能等着“坐吃山空”啊!无奈,他只好腾出一间房子,以开办家塾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深知“为人师表”的真意,所以他除了在教学上非常认真以外,在言行举止及个人形象上也非常的注重。一张俊秀的脸上带着天然的书生气质,清瘦的身材一看就是个读书人,一条及膝的长辫丝毫不乱,一年四季长袍马褂从不离身,即使是三伏酷热天,他都会穿戴整齐。一身儒雅的风度,不到三十岁,乡亲们就开始称他为“老先生”了。

    老先生变成“鹅头”先生,最早还是缘于他为高堂仙逝而作的那篇祭文。满七去灵那日,老天也显得异常深沉,老先生孝道啊!一篇祭文凄凄惨惨几千字,他饱含热泪独跪在灵前悲伤地泣咏。刚开始,他的那份哀情的确有些让人心酸,可那篇祭文也实在是太长了,好像没完没了似的,帮忙的人也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正在此时,天上又下起了小雨,有人赶紧过去劝他:“老先生节哀吧!先别念了,你的孝心大家也看到了,下雨了,你还是赶快发火吧,等冥屋淋湿了就烧不着了!”老先生换了一口气:“生为人子,不可不孝,祭文乃心,岂可断也”没等那人再作解释,他又接着念将起来。可惜!还没等他念到“呜呼!哀哉!”时,一阵暴雨把那冥屋打成个“稀巴烂”。老先生哭天喊地:“天哪!你不公啊!你要至我于不孝之地啊!。。。”那执着的神态,搞得大家哭笑不得。从那以后,“鹅头”先生就成了他的别称。

    老先生老了,子女都还孝敬,他也就不教书了,但他仍然放不下那些书,六十多岁每晚还坚持挑灯夜读。昏暗的香油灯,把一双老眼折腾成高度近视。当时条件差,也没副眼镜,老先生成了半盲状态。农村里夏天都喜欢在竹床上吃饭。正值农忙,家里人吃完午饭赶紧到田里去干事,老先生难得料理一下家务。他收起碗筷拿到厨房里去洗,那知一只白色老母鸡偷偷地跳到竹床拉了一泡屎。老先生洗好碗,就开始抹竹床,那只鸡看见人来了一下子也就飞走了。他迷迷糊糊地看见那泡鸡屎,还以为是掉下来的菜,老先生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就自言自语地说:“看看这些不肖子,一点出息都没有,饭菜岂可这样浪费!”人老了也就顾不得斯文,说着就用手拈起那泡鸡屎丢进了自己的嘴里。“呸!呸!呸!原来是鸡屎,这只烂肚子鸡,岂有此理!竟敢在竹床上拉屎,等一会让我看见了不打死它才怪!”旁晚,儿媳妇先回来准备做饭,把个带水的白茶壶顺手就放在竹床上。老先生从房间里走出来,一眼就看见了那只“烂肚子鸡”。老羞成怒的他没等儿媳妇反映过来,抄起房门口的扁担就来个“横扫千军”,“哐当一声!”茶壶打的四开八裂。老先生真的傻眼了:“哎哟!我的茶壶呀!这可是祖传景德镇的茶壶啊!我还以为是那烂肚子鸡呢!”他拍着大腿伤心欲泪。儿媳妇赶紧过来安慰,问公公怎么回事。老先生也不护短,就把前因后果向儿媳妇一一说明。怀孕的儿媳妇听着公公的述说,看着公公滑稽的神情,差一点点把“肚子”都笑掉了。

    老先生的眼睛真是个问题,闹些笑话事小,有时还把自己害的不轻。有次他到女儿家作客,那天下着小雨。老先生打着一把新买的“洋伞”,进门以后收好伞,看见女儿家洁白的墙上钉着一颗“洋钉”,就把伞顺手往上一挂,那知道“洋钉”变成苍蝇飞了,那伞“哧”的往下一掉,伞尖正好箭在老先生的脚背上,痛的老先生直喊“哎哟!”女儿跑过来心痛地埋怨:“伞靠在门口不就行了吗,眼睛又不好,喃!把脚都戳破了!”老先生振振有词:“唉!你这孩子!伞乃不祥之信物,岂可随便乱放!”女儿看着父亲的那副神情,只好无奈地摇头。又过了几天,老先生有事到女儿家去,那天也着下雨。老先生一进门,就看见墙上的那只“苍蝇”。心想:上次就是那只苍蝇害的我。一边在想,一边巴掌就扇过去了,愤由心中起,恶从胆边生,那一巴掌力气还真不小,不想那“苍蝇”不飞了,把个手掌心戳的鲜血直淋。女儿回来后,看着父亲那血淋淋的手,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上次你说伞不能乱放,我想想也是,就在那里钉了一颗钉好挂伞,你又偏偏还把它当苍蝇,哎!我的个外公啦!你真“鹅头鹅脑”地了!你知道自己眼睛不好,你就不能先摸一下看看!”“你这孩子,又不早说,我还以为是苍蝇,怕它飞了,哎!”看着父亲的憨态,女儿无语了。

    老先生越来越“鹅头”了,说到伞的故事,你才能明白他“鹅头”到什么程度。某日,老先生到虾溪去访亲,出门时,由于天气不是很好,老先生带着一把雨伞以防不测。要到竹园村的时候,天空放晴乌云散尽,出太阳了。老先生一辈子讲究礼节,认为一个大晴天带着雨伞去访亲是不吉祥的,此时正好路边有棵树,老先生想:何不把伞挂在树上,等回来时再带回家,即免得人家说我“鹅头”,也省得自己麻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挂好伞,老先生转身就往虾溪方向而去。下午,老先生沿路而回,径直来到树下。抬头一看,哪里还有伞。老先生眯着眼睛向四周环顾,不远处正好有个小姑娘打着把伞在放牛。他高兴地跑过去:“小姑娘啦!我回去了,赶快把雨伞归还于我!”小姑娘莫名其妙:“你这老先生什么意思,我自己的伞为什么要给你?”“姑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拿就拿了,还不承认,岂有此理!”“你这老头子,胡言乱语的,谁拿了你的伞?你才岂有此理!”你一言他一语,老先生最后还跟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拉扯起来,幸亏小姑娘的爸爸即时赶来,一看是“鹅头”先生,小时候还是自己的老师,知道现在没有办法跟他说得清楚,就把伞给了老先生。老先生回到家里,心中还愤愤不平,老伴问他怎么回事,老先生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讲给老伴听,老伴赶紧把伞拿出来一看:“哎呀!你这个老糊涂,这伞哪里是我家的伞,还跟人家小姑娘吵嘴,你好意思?”老先生羞愧不已,急忙叫儿子连夜把伞送还给人家,出门时还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代他向人家赔礼道歉。儿子走后,老先生自己也叹息起来:“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把伞也无安身之地了,看来我真是“鹅头”啊!”

    老先生虽然有点“鹅”,但文采的确不错,一辈子也培养了不少个得意弟子,加之他宅心仁厚、刚直不阿、乐于助人的性格,乡亲们整体对他还是非常尊重的。农村里办红白喜事,难免有些抄抄写写的事,老先生都会随叫随到。特别是老人仙逝作祭文,他也会根据家属再三要求的篇幅,真情地为逝者歌功颂德,每每都能催人泪下。老先生知道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之前,也为自己准备了一篇祭文。其中有一段后来还一直被人传诵:生不逢时,学非所施,为求斗米,诲人孜孜,启蒙授业,愚子吟诗,春风柔情,桃李生枝。说是鹅头,其心不痴,憨态可掬,佛心广施,洁身自好,仁德为师,心中埋志,绿水咏之!。。。不过老先生这回好像真的不“鹅头”了,短短的一篇祭文,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我想他一定是怕自己的儿子也跟他一样变成“鹅头”先生了。

           

稿件来源:
编辑: 高春英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