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在心中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62b5ce470100gvt0 [查看原文]
“干粮”为方言年货中的零食,泛指:麻角(音ge)子、炒米糖、玉米泡子、花生。。。上品还有芝麻糖、花生糖、油札等等。小时侯农村里条件差,不像现在的小朋友们,零食不离嘴。那时候的小孩子很难吃到什么零食,嘴巴淡了拈颗盐珠子“嗒嗒”,那是常有的事。所以农村里有句土话“大人望插田,小吖望过年”。大人们辛辛苦苦地劳作,快过年了,收成还不错,为了孩子们过年时有份喜悦,也不想自己的孩子,看着别人口袋里的“干粮”而眼红,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会准备一些“干粮”。那些“干粮”多是自家粮食自己加工的。农村里有个习惯,腊月二十三谢灶神,二四接祖宗,所以都会在二十三之前准备好“干粮”。一来,可以用这些东西作为答谢灶神的贡品,二来,祖宗的神灵要回来了,为了表示对祖宗的恭敬,家里要打扫干净了,再也不能嘻嘻哈哈地把家里搞得杂乱无章了。当然二十三“打扬子”也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制作“干粮”的那天,孩子们那个高兴啊!吃吧!尽情地吃!“把肚子拐都塞满了”。但毕竟数量有限,孩子又多,“吃人无厌,这样吃下去还等不到过年就吃光了”。加上过年时还要用它作为招待客人的茶点,所以“干粮”做好以后,大人还是赶紧收好,“留着过年吃”。放在那里呢?挂在房梁上,小孩子拿不到啊!
小孩子们看着房梁上的“干粮”,扳着手指头算啊!无奈而又兴奋着。终于过年了,大年初一,大小“荷包”都装满了,小孩子们在一起比示了,“你看我家还有花生糖呢!你家没有吧?”“我家也有!。。。”那种神情,比现在的小朋友有个进口的“芭比娃娃”还要威呢!小孩子们都喜欢拜年,“拜年!拜年!红团上前,不要!不要!往荷包一倒”,(红团:“干粮”中的一种,炒米糖做成球状,用红色素点个点,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亲戚把小孩子的荷包都装满了“干粮”,小孩子能不喜欢吗?
出元宵了,会过日子的大人们把没有吃完的“干粮”再次挂上房梁。“过个年,粮食吃掉了许多,该省省了”。农村里正月不忙,天阴下雨也干不了什么事,伙食安排当然要缩点水。早餐多煮点粥,中午吃剩粥将就将就,晚上再煮饭。“中午喝的那点剩粥,几泡尿就没有了”,下午三四点钟,小孩子们满肚子都是“意见”啊。大人看在眼里,心里明白,都在惦记着那点“干粮”,拿下来了,挖一葫芦瓢,“吃去!”小孩子们差一点点把那个葫芦瓢都抢碎了。
那些“干粮”真“经吃”,过了正月,小孩子们整天看着那晃晃悠悠的半袋“干粮”叹息:“爸爸妈妈又不出门做事,哎!。。。”。“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大人终于下地干活了。好!“山上无老虎,猴子成霸王”,“大猴子”负责偷,“小猴子”望哨。“干粮”挂得也实在是太高了,桌子上架椅子,椅子上放凳子,还差一点点,心里又紧张,“妈妈知道了,干粮吃不成,一餐“黄鳝煨绿豆”还跑不掉。”人一紧张啊,手脚就哆嗦,加上还要垫脚,“大猴子”试了几次都没得手。“小猴子”站在墙角,等了半天,还不见屋里有动静,担心“干粮”被吃光了,就大声地叫:“大哥啊!可有拿倒。。。”“倒”字还没出口,只听屋里“哐当”一声,真的倒了,“大猴子”以为爸妈回来了,吓得从凳子上掉了下来,不幸!“干粮”没偷到,还把胳膊摔脱臼了。“小猴子”赶快跑去向爸妈回报:“爸爸!妈妈!大哥偷吃地,把手胳子搭断子。。。”爸爸赶紧跑回来,看着那个好吃的“大猴子”,既好气又好笑,心痛在所难免,赶快叫来土郎中,土郎中还真有两下子,一拉一推,好了!土郎中临走说的那句话,为我的“文章”点了题,“吃掉干粮无事想,留着干粮想坏子人哪!”。当然也为孩子们能彻底“消灭”那点“干粮”找了个充分的理由。
我想那句话如今再也用不上了,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被人遗忘。再看看现在的生活,小朋友们那天没有零食?大人更无须把“干粮”挂在房梁上了,更好吃的东西摆在桌子上,还生怕小朋友们不吃,有些小朋友还要哄他吃!一切都可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关键是要有!那时候,大人们把点“干粮”留来留去,不还是为了孩子,只是不想孩子们“饱一顿,饿一餐”罢了。仔细想想,三十年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啊!现在的小朋友们已经看不上那些“干粮”了,唯有那些已经成了大人的“孩子们”,偶尔尝尝久违的滋味,感觉那香甜愈发显得浓厚了。
稿件来源:
|
编辑: 高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