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正顺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b03cd0100h290.html
|
浮山是长江沿岸的一大风景名胜,是枞阳县域内一处标志性山水,以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质,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由于历史原因与体制因素,多年来,浮山是一座沉寂的山,淡出在人们的视觉之外,游客稀少,令人扼腕叹息。近年,随着周边的许多山水因开发为“景点”而声名大振、游人如织,企盼开发浮山的呼声愈来愈高,多为热爱浮山、关注枞阳的有识之士的心声。浮山开发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自2009年秋我县引进外资开发浮山的项目启动,浮山旅游开发紧锣密鼓、井然有序地进行,渐已熹微初现。众所周知,浮山开发遭遇两大困境,一是充裕的资金,二是明晰的思路,都是确保开发成功的保证。目前开发浮山的前瞻性思路是:将“中国第一情山”的创意融入浮山已有的火山、佛山、文山之中,着力打造,共同构成旅游景点的诸多要素。其中浮山之“中国第一情山”的内涵是,发掘其“爱情、亲情、友情、恩情”等古迹、事迹以构成了情山的诸因子。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浮山发展的文化人,笔者甚为“情山”的创意会心颔首,曾草就若干篇章附会其意。目下,“情山”的创意既不断为多数人理解接受,也赢来部分好心人的费解疑惑。本人有必要再次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以求真理在不断碰撞中渐趋明晰。
窃以为,对打造“情山”的疑惑之存在,根本在于将“旅游开发”与“文化整理”混为一谈。诚然,打造“情山”,其中的故事与“古迹”有一定的虚构附会的成分,我们并不完全否认,但虚构附会的只是作为“情山”的概念,而绝非整个浮山。诚然,浮山作为一座文化的山,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在开发中保证其文化因素的传承与光大,一切用来的补充的因素都可以与之并行不悖,“情山”亦然。
浮山开发是关于浮山旅游的开发,旅游开发但得依据旅游的本质及其属性。旅游活动就是个人以旅游场为“剧场”,旨在满足各种心里欲求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旅游的本质属性表现为:流动性,异地性,暂时性,消费性和体验性。现代社会,旅游已经作为一种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备产业地位,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是硬道理,一个景点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化。景点造就产业,产业发展景点。因此在保护旅游景点的原则下,凡是有利于增加景点亮点的元素,有利于提高其知名度的途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方式方法,都大可以采用,必须采用。存在即合理。既然旅游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就必须适应社会,迎合大众需求、大众心理。所以将浮山打造为“情山”之一,唯有发掘与借助大众性、平民性、普适性的情感道具,以赚取卖点,吸引大众眼球。旅游开发与时俱进、顺应民心,难能免俗,但与“媚”无关。
“情山”的创意是旅游组合的创意,不是“恶搞”。组合创意无处不在。索尼公司把耳机与收音机组合,发明了随身听;沃尔特·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创立了迪斯尼乐园……旅游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产业,而组合却能让创意无限,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将静穆的风景名胜与鲜活的人文活动组合,将“情山”与“文山”“佛山”组合,必将使浮山充满活力与生机,相得益彰。
也许有人认为“情山”的打造有悖于浮山的文化,降低了浮山的品位。其原因大概是把此情与“色情”混同起来,所以视之为洪水猛兽,怕摆不上桌面、见不得人。要知道浮山包含有母子情、夫妻情、师生情、战友情、养育抚孤情、乡民仗义情,圣洁而美好。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唯有“情”真正能深入到人的灵魂与骨髓,持久绵长。“情”也是文化,况且旅游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个内容。一切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情”中都包含着文化,彰显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字上面做文章,是对人性特质的理解与把握,甚或就是旅游层面上的人文关怀。
笔者业余从事文艺写作,追求文字的文学性,做到理性的发现、生活的干预与灵魂的在场。因此我不一味为了上稿赚钱,刻意写作一些“小散文”,而在写作中坚守自己,不苟且、不媚俗。这种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操守与良知,当属于一种个人的自由选择与活法,与他人无干,无所谓是与非。但浮山作为一个社会的产物,显然不同于一个个体的人。浮山开发,势关浮山的发展,枞阳的发展。“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所以一切有利于浮山生存与发展的途径,我们只有选择,必须选择。是清高而清冷地畏缩一隅独酌残羹,还是闪亮地迎接旅客、走向旅游的剧场,浮山面临着抉择,答案唯一而明确了。多少年来,浮山旅游在正统的模式下经营,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才导致背离市场,荒芜冷寂,带给我们枞阳人无尽的羞惭与疼痛,已成不争的事实。无数事实也表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患得患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羁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必将旅游开发在文化整理的眼光下左顾右盼、畏首畏尾,当廓清旅游开发与文化整理的区分,因为“开发”的本意就是在放开与开放的前提下寻求发展。
稿件来源:
|
编辑: 高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