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芜湖王俊虎
![]() |
眼前这方古砚,是安徽池州著名的收藏家吴必文先生的镇宅之宝。说其罕见,是因为:其形独一无二,其工精妙绝伦,其质神秘莫辩。遍查砚著和上网搜寻,均找不到与之相似的砚台;经笔者反复考证,初步断定:此砚应为一方流传有序的元代紫金石砚,极其珍贵。
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见到此砚,笔者一照面便大吃一惊:立雕母子金蟾,仿生砚样式,背带立雕水盂,典型的元代风格!砚体为一趴伏的三足金蟾,宽广的蟾背上,中间随形下挖出浅辟雍样砚堂,砚堂两侧,右侧立雕子蟾可架笔,左侧立雕灵芝以盛水,构思巧妙,精美实用。细赏雕工,大蟾,阔嘴突眼,健硕安详;小蟾,如母克隆,灵性乖巧;两蟾造型生动,活灵活现。再看寓意,大蟾嘴叼钱串,见绳环而不见钱,象征富贵而不显;背负小蟾灵芝,象征多子高寿,辈辈相传。可以说,整个砚台将精美的雕工与传统的中国民俗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在元代砚雕作品中极为罕见!
仔细鉴赏此砚,优良的石质和不明的石种让人目瞪口呆。笔者业余专藏古砚,过目砚台难计其数,但当吴先生起初问我这是方什么料子的砚台时,我一时语塞。砚色淡紫,纯净若端,但手掂分量,感觉比端石稍轻,质地也与端砚有异;进再砚体,细润坚密,又不是苏州的艧村石,因生坑包浆太厚,不见石纹,初以为是虾头红澄泥砚。后经吴先生反复盘玩,石纹毕现,在紫绛色的石肌上布满浅黄色的自然石纹,明显不是人工烧制的澄泥砚。而这种石纹不是石筋,很像端砚的冰纹、鱼脑冻,有迹无痕,磨墨无碍,当以上等石品目之。
中国古砚历经千年,名砚石种无数,由于时代久远和古代陪葬习俗,令很多古砚断了传承,今人见之难识。此砚经笔者反复考证,质地当与产于山东的紫金石相符。据史料记载,紫金石砚为山东传统名砚,始于唐,盛于宋,之后渐湮没,实物流传极稀少。宋代高似孙《砚笺》云:“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唐时竞取为砚,芒润清响。”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方1973年从元大都遗址中出土残损的北宋箕形紫金石砚,其砚背刻有五行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铭文,据专家考证推断其主要内容为:“此琅琊紫金石所镌,颇易得墨,在诸石之上,自永徽始制砚,皆以为端,实误也。元章”,意思是说,这方砚台石质一流,从宋徽宗时开始制砚,认为它是端砚,其实是紫金石制作的。对照以上史料,本砚特征与紫金石特点十分相近,故初步作此判定,与方家同好交流。
众所周知,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砚台生产相对落后,普遍量少质粗,工艺不精,如此精雕细刻之作万难见一。此砚入过土,磨过墨,具出土、传世两种包浆。堂部微凹,足带磨痕,砚堂和水盂口沿均有自然磕损,堂内墨锈,渗入砚体,洗之难除,曾为实用砚。尤为可贵的是,砚体上还有两个字口很浅、不易被发现的隶书“吴智”铭文,不知是明史中记录的永乐朝宦官吴智,还是成化年间担任四川督学的吴智,或者是元代、清代的同名之人。结合此砚的非凡品质和品相完整的情况断定,原来的砚主人吴智一定不是普通人,而且历代拥有者都把本砚视为珍宝,加以呵护。据吴必文先生介绍,此砚得自古代文人辈出的桐城县(今为枞阳县),该县吴家桥的吴姓曾是当地名门望族,因此,本砚对研究紫金石开采历史、元代砚台生产状况和桐城文化,都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稿件来源: 本站组编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