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墓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朝,出现一个极为重要的流派——“桐城派”,并被誉为“清代文坛盟主”。 “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为“桐城三祖”。三人中,方苞为开山祖,刘大櫆承前启后,姚鼐成就最高。作为“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文动京师,却科场失意,艰难坎坷一生,令人叹息。1779年,一代旷世奇才刘大櫆在走过81岁人生历程后离开人世间,长眠在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刘家笤箕地,其墓地右边是梅子岭先茔之所。
刘大櫆墓为夫妇合葬墓,坐东北朝西南,视野开阔。东临枫树冲,南望白荡湖汊,西连汤家山,北接鹤岭。墓地约250平方米,3道弧形拜台与墓道均系乱石砌成。墓框成圆形,直径约3.5米;墓碑高1米,宽0.46米。其碑文曰:“嘉庆肆年岁次己未季冬谷旦孙符琢立石皇清敕 授修职郎 刘公海峰先生 之合墓 封孺人 母吴太君 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刑部广东司郎中世愚侄姚鼐顿首拜题”。冢后立有青石墓碑,文曰:“皇清敕即文公海峰先生之合墓”,碑文为刘氏弟子姚鼐所题。1989年5月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县陈洲乡人(古属桐城)。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少年师从吴直,年轻时读书勤奋,擅长文辞,29 岁时应举入京师,拜见同邑先贤方苞。方见其作品极为欣赏,称之为“今世韩柳”,并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曾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博客圈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