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文人的“退藏”

时间:2010-11-23 21:34:14

    对枞阳文化而言,浮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称作是一部地理的枞阳文化史。枞阳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差不多每一步都能在浮山上找到相应的印记。虽然枞阳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进取性等特点,但是,应该承认,在枞阳的大多数文人身上,都具有“退藏”的特性。

    说起枞阳文人“退藏”的特性,还要从方以智的名字说起。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于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在浮山墨历、掌岩之西建了一处山庄,取名“在陆山庄”,将山庄的厅堂名为“此藏轩”、方以智出生后,他的祖父方大镇给他取名以智,字密之。他的名字来自《易经·系辞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天启三年(1624年),方大镇辞官返里,门号野同翁,隐居浮山,与山乡野老为邻。后又迁于安庆近郊的白鹿山隐居,将浮山在陆山庄授予其子方孔 ,方孔 又授予了方以智。方孔 在将山庄授给方以智时说:“此藏轩者,圆神力智,易贡几先,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也,汝其受之。 ”(方以智《浮渡山报亲庵说))。

    方以智出家为僧,颠沛流离,生活无定,他的三个儿子方中德、方中通和方中履,于浮山在陆山庄的旧址上动工兴建“报亲庵”,准备迎养在外漂泊了大半生的父亲。方以智在《浮渡山报亲庵说》中,说了自己归乡后的打算。他打算回乡后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将方氏学派的易学研究发扬光大。可惜,此时的他,已是想“退藏”而不得了。 “粤难”案发,在万安县的惶恐滩,为了不连累更多的人,他不得不选择了投江完节。

    再回头说方大镇吧,进士及第后仕途一直很顺,先是任大名府推官,接着升任御史。但是,面对阉党当道的政治形势,他选择了激流勇退,回乡归隐,潜心学术,一生著述近百卷。他的这些著作估计大多都是回乡后写的。

    再说万历进士吴应宾,他是方以智的外公,今钱桥镇人,万历十四年他考中进士时,年仅二十余岁,授翰林院编修,人称吴太史。吴应宾以眼疾告归,居乡四十载。归乡后,除专事著述外,还为浮山佛教兴盛做了许多善事,著有 《学易斋集》、《宗一圣论》等。可以肯定,吴应宾以眼疾告归只是个借口,原因还是万历皇帝长年躲在深宫不问政事。吴太史回乡后,面对着浮山萧条的寺院,心急如焚,决心恢复远公道场。他募铜万斤,铸接引佛,塑丈六金身,安置在金谷岩内,留住了云游四方的朗目和尚,恢复了华严寺寺田,浮山佛教始渐渐振兴。吴应宾晚年皈依佛教,卒后葬在金谷岩下。吴应宾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爱浮山之人。

    而置身庙堂的方苞,祖籍也是枞阳。他一生主要从事的还是书籍编审、教育和写作之类的工作,而一旦被委以行政官职,他总是以足疾力辞。后来虽不得不担任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但仍专司书局,并不过问内阁和礼部具体事务。因此,方苞的一生,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官员,本质仍是一个文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余终世未尝一日离文墨”。他并非不想从事要职,建功立业,以有一番作为。可是,经过《南山集》案,他深惮当时险恶的封建政治环境。他的保守从政,可以说是另一种“退藏”,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味道。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政治智慧,才得以有机会生存下来并开拓了蔚为大观的桐城文派。

    姚康在清军进逼江南时抽身而退,回到家乡,隐居于枞阳黄公山,这是一种退藏。他深怀亡国之痛,呕心沥血,创作《黄巢传》,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方文,钱澄之以遗民身份终老江湖,这更是一种退藏。何如宠六辞内阁首辅,他的孙子何采在而立之年退出官场,一生逍遥山林。姚鼐的辞官从教是一种退藏,吴汝纶的辞官办学也是一种退藏。这种退藏不是退却,更不是逃跑,它与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是一致的,是一种从政治主场的离开,去谋求一种更有价值的人生。

    今天的浮山是寂寞的,像一位静居于山野的隐者。但是,对枞阳这方土地而言,它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它秀丽优美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灿若星河的诗词、形态万千的摩崖石刻,使它完全有资格跻身于中国一流名山之列。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热闹世界,像枞阳的那些历史文化名人一样,它也是“退藏”的,但是,寂寞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寂寞有时就是一种品位的坚守。谢思求

稿件来源: 江淮时报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