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一本新书的发行仪式在枞阳县老年大学校园内举行。在这个简朴而庄重的仪式举行的时候,这本书的作者,年届耄耋之年的潘仲鸣老先生因重病正躺在病床上,已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岩泉吟草续集》被他紧紧地握在手中,眼角流出一行欣喜的泪……这已是潘老出版的第五本书,是他在病中呕心沥血创作编辑而成的。
潘仲鸣老先生一九二九年出生于枞阳县白梅乡岩前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后因家寒辍学务农,解放后参加工作。潘老迷上诗歌是在他退休后,其时老伴已因病故去,继后又送走了百岁老母及大儿媳,身心疲惫而又悲痛至极。为抚平内心失去亲人的伤痛,欢度晚年,老有所乐,潘老寄居枞阳县城,矢志专著研习诗歌,寄情于诗歌的海洋。正如潘老曾在一首人生感怀诗中写道:“安闲岁月无他事,勤读文章翰墨香。”诗者,语言的寺庙也。潘老对诗歌的追求有种宗教般的信仰。他深知自己读书少,底子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加入枞阳县老年大学诗词班,认真学习经典古文和诗词创作,肯于钻研,放下身份不耻下问,无论长幼,只要是有诗歌专长的人,他均悉心请教,与一帮志趣相投的诗友们相互切磋,酬唱应和。他先后成为枞阳、安庆、皖西、滴翠等诗词学会会员,开拓视野,吸取精华,诗艺不断提高,有时为了写好一首诗,不顾烈日炎炎,驱车几百里,实地考证并向同行请教,反复推敲。二十年余年间,先后写了一千余首诗词联句等,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500余首,诗作入编海内外多部大型诗集,屡次获奖,并被授予“中华爱国人物先进个人”称号。现结集印行的有《涵云吟草》、《岩泉吟草》、《白云岩诗文集》等五本诗集,深得诗友们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潘老对诗的爱好源于诗歌本身,他曾自述“吟诗自赏乐无穷,索尽枯肠大有情”。
潘老思路活跃,创作面广,内容涉及政治、山水、田园亲情、生活等多方面,既钟情山水风光,描绘时空物像,又关注民生和国家大事,歌颂党的光辉形象和国家建设的惊人成就,爱憎分明,情感真挚。今年八月,潘老从电视看到舟曲泥石流灾害及军民们的救灾抗灾场面后,感动不已,抱着病躯一气呵成写下《舟曲抗洪灾》:“雨狂泥石流,横祸使人丑。解困三军勇,赈灾万物筹。伤残忙救治,吃住统绸缪。大爱情无价,春回岁月稠。”诗友钱子帆曾赠诗赞他:“虫鱼花鸟瑶章汇,各有灵犀栩栩神。既为人间尝百味,又谙天界寄千情。词鲜句雅岩前瀑,律准声匀架上鹦。田妇文人同赞许,白云深处一诗翁。”
潘仲鸣老先生在写诗之余,还身体力行地为宣传家乡的的风景名胜而奔波。枞阳县白梅乡境内,有一座叫白云岩的山峰,距省级风景名胜区浮山只有十公里,该山奇峻多姿,风光秀美,历史上曾为白云演禅师道场。宋建为寺庙,寺内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来就成为佛教胜地。山中奇岩怪石,举目皆是,山上奇峰,无不引人入胜。为早日把家乡的这处名胜宣传出去,潘老先生不顾年老体衰,跑遍省内外,广泛收集有关白云岩的人文历史资料,往返白云岩山里多次,拍摄照片,并收集了古今近七十位诗人吟咏白云岩诗词联句170余首,创作多篇描写白云岩的文史资料、有关人物事迹等,还自费请人绘制了白云岩景点示意图,历尽数年的累积,终于在2004年编辑成《白云岩诗文集》一书,广为赠阅。该书的后记上,潘老欣然赋诗一首表述情怀:“白云胜境历千秋,为爱家乡墨迹搜。一卷诗文成集后,百年愁绪去悠悠。”此书的出版,为白云岩的旅游开发起了很好的导航作用,填补了目前尚没有《白云岩志》的空白,潘老先生的这一无私善举已在枞阳传为佳话。徐连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