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青
一中百年,风雨沧桑;
百年一中,成就辉煌。
值安庆一中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回顾安庆一中的办学历程,其中有两位校长是我的先祖。一位是我的叔曾祖父李光炯;安庆一中的第6任校长(1921.2-1922.2);一位是我的叔祖父李相勖,安庆一中的第16任校长(1928.秋-1929.7)。
这叔侄二人是怎样走上教育之路,同办安庆一中的呢?首先得从李光炯说起。
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号晦庐,是爱国主义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安徽辛亥革命领导入之一。
他于1870年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李兰庄一个清苦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1897年,中举,名闻乡里。
1902年5月,随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感于日本的强盛和清廷的日益腐败,立志回国以后,从事教育,借以培养后进,开展革命活动,拯救中国。
李光炯于1902年9月回国,协助吴汝纶创办桐城中学。是年底,吴汝纶病逝,李光炯遂与桐城绅士阮强、姚永概、马其昶等继续倾心办学,并任桐城中学第二任校长。
1903年5月,李光炯应湖南巡抚赵尔巽之约,赴长沙任高等学堂历史教习。同年秋,与无为人卢仲农,自筹资金,创办安徽旅湘公学,聘革命党人黄兴、赵声至公学教书,掩护其革命活动,甚至在黄兴起义遭破坏时以全家性命为质,保全革命党人。
1904年秋,迫于形势,李光炯将安徽旅湘公学迁至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以“培养革命骨干,散播革命种子”为教育主旨,延揽名师、革命党人刘师培、陈独秀、苏曼殊、柏文蔚等来校任教,讲说革命道理,甚至与柏文蔚等刺血为盟,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公学一时成为革命党人通讯联络的中心及安徽辛亥革命的策源地”(《辛亥革命回忆录》)。由于安徽公学师生的革命活动被清廷察觉,革命党人被迫先后离开公学(1912年7月,李光炯与芜湖县当局合议,将安徽公学改为甲种农业学校,解放后改为芜湖农校)。
1908年,李光炯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聘,赴云南主持教育,进行一些改革,有助于该省革命的酝酿,为后来的云南起义播下种子。
1912年初,由于光复后的安徽督军朱家宝遭来自九江的浔军围攻,在戴世璜的帮助下“缒城出走”,一时皖省无主,军政分府对峙,政局混乱,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议长邓绳侯亲往云南迎接李光炯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李光炯返皖后,与邓绳侯筹划大政,安徽局势趋于稳定。不久,柏文蔚继任皖督,力挽李光炯主持教育,李光炯以共和告戒,力乞引退。
1913年,李光炯回到故乡李兰庄,利用私宅办李氏小学及简易工厂,教人识字、做工。
1914年,袁世凯北京僭谋称帝,妄图利用李光炯的清望,召为羽翼,任命李光炯为其内阁秘书长,征书屡至,甚至派人携200大洋登门促行。李光炯忠于民主共和,坚辞不就,第二天还亲自撰写<讨袁世凯檄文),密约柏文蔚、李烈钧等数十人署名后,由安庆大德堂承印,发往省内外各地。他曾对家人说:“我过去要做官的话,顶子早红了;要钱的话,也早已成为资本家了。我的志愿在教育事业——办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安徽文史资料》第15辑)。
1919年,鉴于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群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农村日趋破产,感于生产教育的重要,李光炯遂与卢仲农、阮强、光明甫、朱蕴山等在芜湖东门外办私立芜湖职业学校,性质半工半读。该校成为我省最早、颇具规模的唯一的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基地。
1921年2月,李光炯出任安徽省立一师(今安庆一中)校长。由于袁世凯覆败后,军阀余孽仍盘踞皖省,皖省军政大权落在军阀倪嗣冲手中,所作所为,大多违背民意,扣压教育经费、贿选议会、在各校安插反动校长……皖人屈于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郁极思伸,一师学生方乐周、王先强等发动学潮,要求驱逐反动校长赵继椿,欢迎老教育家李兴任出任一师校长,李光炯目击当时本省危机,毅然应允。
李光炯在担任安庆一中校长期间,政绩蜚然。为扫往日陈腐的封建教学方式和内容,结合教学向学生灌输新思想,宣传新文化,废除尊孔读经的经学,废除课堂和礼堂内悬挂<圣谕广训汲每逢节日须给至圣先师牌位行三跪九叩礼的旧制;为培养实业教育的教员。在普通科外,又设工科,增工制图、实践、手工、木工、法制、农业等实用科目,还在西门外(今五中操场)建立实习生产的农场,……一时学校新风蔚起;为革新安徽教育,开展新文化运动,与史恕卿,刘希平、光明甫、朱蕴山等人推动学生组织“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为增加教育经费,支持1921年的“六二学潮”,当学生姜高琦、戴文秀等游行时被反动军警刺伤时,与光明甫等亲自赶到现场将受伤学生送到同仁医院抢救,同时赶到省议会严词质究,为支持学生把反军阀斗争进行到底,“六二”惨案发生后,与光明甫、刘希平、高语罕等人集合群贤和各地进步人土,革命团体,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北洋政府批准优恤受伤学生,省府也因此为伤重救洽无效而牺牲的姜高琦召开隆重的追悼会,“李光炯还特地为他的学生姜高琦烈士题挽联一首”(《周新民回忆录》)。
1927年,李光炯得经营上海地产的岭南霍守华先生之助,在枞阳创办宏实小学,启发民智,抗战初期,又把该校办成抗日的阵地,他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宏实小学乃李光炯晚年最不能割舍的挂念,直到1941年避难四川病逝。
李相勖,乃李光炯族侄。1902年出生,家贫,李光炯资助他上学。1918年随李光炯子相钰共读清华大学附中,1921年考入清华大学教育系,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1924年被保送到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读“中等教育研究”,192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追随李光炯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出任桐城中学第12任校长(1927.2—1928.8)、安庆一中第16任校长(1928.秋一1929.7)、安徽学院院长等职。
李相勖在担任安庆一中校长期间,一方面纳前任校长王进展、彭相基、钟道瓒办学之所长,倾心办学。校内除教室外,设有理化、音乐、美术、手工、自修等室,备有理化仪器、钢琴、风琴等设备。设置的必修课有党义、国文、外语、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理化、手工、音乐、体操、图画、职业指导;设置的选修课有教育学、高级国文、高级外语、高级数学、社会学等。1929年,高中师范科26人毕业,普通科19入毕业,初中部160人毕业。另一方面,勉励学生保持和发扬省立一师时期的光荣革命传统,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一系列爱国民主斗争。1928—1929年,一中地下党组织配合安大学生先后在党团组织仍是空白点的女中宣传革命,组织学生掀起学潮,打破该校的封建统治,驱赶蒋介石爪牙、省教育厅长兼安大校长程天放,迫使程辞职。
李光炯、李相勖叔侄不愧为我省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
(原载《安庆日报·下午版》2005年7月25日)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