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熊名龙,义津老街上专门为人雕刻墓碑碑文和神主牌的手艺人。

老街剃头铺里理发的老头。
摄影:南都记者 王子荣
采写:南都记者 王子荣 寇金明
“这里只剩下老人,小孩和狗,其他人都到你们大城市去啰。”在安徽安庆市枞阳县义津镇义津街,从靠近新马路的街口走进去,首先听到的就是搓麻将的声音。几个老人聚在屋子的客厅里打麻将,一个老头突然兴奋地把牌一拍“胡了!”
越往义津街深处走,越能发现一些古老的行当。朱朝贵,1923年生人,义津镇知名老裁缝,在解放前就已经开始帮人家做衣服。现在没人会找裁缝做衣服了,儿子没有继承他的衣钵,而是开了一家成衣店。店里,一名妇女抱着小孩带着婆婆为老人家选衣服庆祝生日,结账时老人家却死活不让儿媳妇给钱,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摸出自己的钱包。老裁缝家里井井有条,后面还有6进的房间。谈起历史,他摸着紫砂茶壶拿出一只帽盔,说民国时期的区政府就在义津,他拿这个帮国民党军官烫大盖帽。而他说的区政府,现在已经成为一座庙了。
义津镇义津老街的历史,说起来就是义津桥的历史。义津镇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水系发达,位于菜子湖流域往来长江的通道上,也是桐城、庐江等周边地区到安徽省原首府安庆的必经之地,靠舟楫交流货物的人们,就在义津河边,慢慢形成了最早的义津码头。
相传在400多年前,义津镇还叫白杨古镇,有一位名叫彭义津的商人,捐资修建了义津桥,方便了附近几个乡镇的陆路交通,也更加方便了码头附近人们的货物交流,镇也就以人命名了。
有桥,有码头,又是水运交通的要道,明朝年间,在义津桥和码头边就形成了义津商业老街。现在重走义津老街,还可以看到以前一里多长的各色商铺、茶楼、各种作坊、古老的理发店。这些商铺都是采用前店后堂的形式,商铺连着住宅,朴实无华,开放通透,体现的是当地人居于江湖之中,物畅其源,货通天下的气势。
1978年以后,历经十年动荡的义津老街曾经再次繁荣起来,尤其是1982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人们纷纷进行各种贸易,让义津老街很快又兴盛起来。义津老街的商户都还记得,“那时候粮食仍然紧缺,乡下的亲戚都把小孩送到义津来,不管怎样,都有口饭吃。”
但到了1987年前后,义津老街便逐渐衰落了。老人们总结了几方面的原因:到1987年的时候,兴建水闸防范水患导致水路交通进一步萎缩,义津码头逐渐被弃用。此外,随着义津河上其他几座桥梁的兴建,陆路交通已经很方便了,义津镇的交通物流优势逐渐丧失;“最重要的应该是枞(阳)桐(城)路等几条重要交通干线的通车,把交通交会点改到了距离义津老街几里地的牛集,随后区公所(那时在县以下和镇以上,还有区级行政设置)的搬迁,带走了卫生院、邮电所、银行、工商所、税务所、区直机关等工商部门,老街很快就没落了。”
|
稿件来源: 南方都市报
|
编辑: 双车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