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中暮归》(摘自《海峰诗集》)
一路寒山起暮霞,山前流水寺前花。
昏鸦满树钟声动,马影残阳直到家。
从诗人行踪看,先经鹤鸣寺再到家,应是由湖东返回。而《暮归》次联云:
路分牛矢外,家在鹤巢西。诗人则是由湖西返家。诗上句言途径,下联述归处。以流水工对,由西而东,不必前往鹤明寺。至于鹤鸣寺、合明山、牛矢岭等地名,未见文献。民间说法是:有头黄牯牛,夜断绳索,至湖边饮水,乃食田中禾,农人怒逐之。牛奔,化为山,止露两角,称牛角尖(或称牛牯、牛鼓、牯牛),遗矢于后,称牛屎(通矢)岭(多写作流石岭)。牛背栖一鹤,牛奔,鹤下,望牛而鸣,巢其下,地曰鹤鸣。地舆先生们认为,此山也为鹤化,牛角尖南麓之东西两山峦是其足,上之圆形凸顶就是鹤顶(俗称锡锅顶);该山与牛牯腹地之凤形山成为表里。还有一种说法,此两山峦,东边为“日”形,西边为“月”形,合而为明,故称合明。由《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重印本)诗文文字看,牛角尖写作“牛牯”或“牛鼓”,流石岭写作“牛矢岭”,其祖居山写作“合明”,寺写作“鹤鸣”,似对以上说法取包容态度,予以默许。
三、《山行》
莲花庵下午风清,散步深山曲径平。
万里空青孤日影,一林浓绿乱莺声。
这首诗与《合明山中》、《家在》、《倚楼》、《山居春早》、《我生》、《夏日晨起》、《晚晴》等,清新、恬静而生机勃然。属其写祖居地山光水色“尤为清绝”(袁枚评刘诗语)之一类。
而其《答友人问》则意气纵横,迥然另类。诗如下:茅庐背山结,牛宫依水置。群禾积陇间,片月挂檐际。霜叶日暮飞,邻人夜深至。聊为抱膝吟,讵此隆中地?诗首联写住居环境及田园所在,住宅依山,田园傍水。貌似“结庐在人境”之陶渊明之隐居地,实则类比隆中之诸葛庐。中间四句之对应描写,峭拔而清逸,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于景象之中。最后直抒胸臆,以出山前“好为梁甫吟”之诸葛亮而自许,足见青年刘大櫆之志向与抱负。
刘大櫆自1736年,以三十九岁在顺天试“为张文和(廷玉)所黜”后,返家频繁。虽每次住时未久,而对所住地山水之情,则老而愈笃。尽管“山空地僻居民少,尽日蓬门无客敲”(《荒郊》),仍旧“惟应与田父,相对眼犹青”(《酒醒》);即便“踌躇日已西,难上高峰顶”(《登鹤鸣山》),然家山无一日忘怀,“如何牛鼓山前月,也到钱塘江上来”(《月夜过钓台》)。
寻访胜迹,走近先贤,领略其爱家爱山水情怀,效力于地方文化建设,“不亦乐乎。” 刘振
|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