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姚鼐曾想入戴门

时间:2012-09-14 15:40:41

  桐城派因姚鼐(祖居枞阳麻溪)而声名更隆,规模更大,影响空前。如果姚鼐拜戴震为师而被戴氏接纳,那么桐城派的发展趋势或许会有所改变,要么“三代而终”(方苞、刘大櫆 、姚鼐),要么举大旗的非姚氏而为别人。

  乾隆中叶,徽州休宁人戴震崛起,成为经学领袖、皖派宗师。当时大多学者热衷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经学,钻研儒家经典,对字、音、义进行考证训诂诠释,形成了人气旺盛的“乾嘉学派”。经学也叫汉学,有别于讲求“性与天道”为特质、力主阐发义理的宋学(理学)。桐城派崇奉宋学,“学行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姚鼐不知是对汉学有兴趣,还是受时风的影响意欲“宋汉兼修”,或者戴震太有名望了,他跟众多书生一样乐于追随,以入戴门为荣?乾隆二十年(1755年),姚鼐写信给戴震,称其为“夫子”(历史上被称为夫子的只有孔丘、朱熹等极少数顶尖文化人),提出师从问学的请求,却遭到了戴震的婉拒。段玉裁、汪元亮、胡士震等人拜戴震为师,得到了戴震的同意。

  关于戴震因何拒绝姚鼐拜师的请求,章太炎认为,桐城派学者“愿尸程朱为后世”,“本未得程朱要领,徒援引肤末,大言自壮”,而戴震“以明材性,学者自是薄程、朱”,桐城派及姚鼐,“故尤被轻蔑”。(《清儒》)道不同不相为谋,反对“以理杀人”的戴震不收姚鼐为徒,源于汉学与宋学的精神冲突。戴震回信姚鼐:“仆与足下,无妨交相师,而参互以求十分之见,苟有过则相规,使道在人不在言,斯不失友之谓,固大善。昨辱简,自谦太过,称夫子,非所敢当,谨奉缴。”(《与姚孝廉姬传书》)这些话说得很客气,也很在理,宋学与汉学本就是两条学术路径,但如果学者开放胸怀,可以“交相为师”。可实际上,汉学派与宋学派都有观念偏见,彼此难以相容。

  假如姚鼐真的做了戴震的弟子,那么桐城派会是什么命运?可以揣想,姚鼐入戴门必掩自家的门庭;从段玉裁等弟子在经学上的成就,可推知聪明的姚鼐也一定会在经学上大有作为。他没能入戴门,倒成为了桐城派的抗鼎巨匠,也成为了清季理学的杰出代表。做不成戴震的弟子,姚鼐站到了汉学的对立面(有人认为姚鼐发现汉学与自己持守的宋学格格不入),以批评汉学为己任。戴震主张“理义”、“制数”、“文章”为“一以求道”;姚鼐则主张学问分义理、考订、词章三途,力倡以义理为依归,反对专走考据一路,他甚至贬汉学为“异道”———“近时阳明之焰熄,而异道又兴。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是相率而竟于考证训诂之途,自名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伦,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上诋程朱,岂非今日之患哉?”(《安庆府重修儒学记》)

  由于学术尊严与人格尊严混在一起,结果汉、宋之争愈演愈烈,到最后形同水火。汉学和宋学都有缺点,如袁枚在《答惠定宇书》中所言:“宋偏于形而上者,故心性之说近玄虚;汉偏于形而下者,故笺注之说多附会。”至于姚鼐贬斥汉学,难免被人看作存在“私见”,因为他曾拜师不成。关键确实在此,如果戴震接受了姚鼐,说不定汉、宋会在某种层面上和解,取长补短,去虚就实,毕竟姚鼐是不可被忽视的宋学营垒中的重要力量,他的身边集合了程晋芳、翁方纲等众多大儒,还有梅曾亮、管同、方东树等大批追随者,他一发声,极具号召力。姚鼐批评汉学的确威猛,章太炎在《书》中说:“姚不平,数持论诋朴学(汉学)残碎,其后方东树为《汉学商兑》,徽章益分。阳湖恽敬、陆继辂,亦阴自桐城受义法,其余为俪辞者众,或阳奉戴氏,实不与其学相容。”

  戴震因学术人格上的矜持和私学观念上有“门户清纯”的意识,从而使之失去了一位弟子,而多了一位“文敌”,损害了汉学,成就了理学,并且使桐城派的影响达到了巅峰,一时间无数读书人步姚学后尘,写义理道德文章。有意思的是,姚鼐生前没有想到,他的后人姚永朴(姚鼐世父姚范的五世孙)竟痴迷上了汉学,好像要传承祖宗隐而不绝的“汉学情结”,他读经三十多年,考证训诂,乐此不疲,编定的讲义有《伦理学》、《诸子考略》、《群经考略》、《群儒考略》、《十三经述要》、《七经问答》、《大学古本解》等。有人问著名学者郑杲,当今真正精通汉学的有几人?郑杲立马想到了姚永朴,他回答道:“独如姚仲实(姚永朴字仲实)者,舍书无他营,虚心以求真,若将终身焉,其殆庶与!”姚永朴治经有自己的主张,他说:“传经者必守师说,治经则取其通而已。”于是,他“博稽而约取,会通众说”(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姚永朴虽生于桐城,且是姚鼐后人,但他却不以桐城派大张门户,不认为除了桐城派天下就没有好文章,但也不毁桐城派,而默默恪守“姚氏家法”,写自己的文章,让别人去说。如黄侃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激烈抨击桐城文章,而姚永朴拒不应战。姚永朴在民国初期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来又受聘于东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教授,老了仍强学不怠,记忆力惊人,著作有《蜕私轩集三卷》、《续集三卷》等,其《文学研究法》一书,曾为北大文科教材。 何诚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