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方番黎思敏)考古不是“盗墓笔记”,更不是“鬼吹灯”。考古的科学性少不得专业的积淀,考古的神奇也少不得实践的探索。
7月4日至6日,由安徽大学历史系6名大一学生组成的“安徽大学青铜文化遗产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赴枞阳县进行了9个遗址勘察采样。与同学们一起的,还有团队的指导老师张爱冰教授与魏国锋副教授。
中学地下曾采铜
安凤中学坐落在枞阳县会宫乡,依山伴水,早先是炼铜的好地方。中学旁边石山被凿开形成矿坑,中间的采矿洞清晰可见。队员们在老乡的带领下,还找到了当年采矿时的古矿井遗存。此地矿石质地紧密,铜含量较丰富。连续几天暴雨的冲刷,不少矿石裸露在泥土的表层。队员们有幸在矿坑附近的道路上采集到一件孔雀石样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根据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乐群的介绍,枞阳县新石器时期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共有111处,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址达17处,全省罕见。涉及矿冶遗址约十数处,主要位于县域的东部地带。青铜文化遗存也较多,像安凤中学这样大大小小的相对集中、可供考察的遗址就有18处。
除安凤中学遗址外,队员们还实地踏勘了汤家墩、牛头山、鸡生园、大洼岭铁屎墩,白湖乡山河村铜坑、腊鹅地,龙井村铜矿岭,古楼村罗黄斗等遗址。这些名字听上去土里土气的遗址零星地分布着不少陶片和炼渣。别小看这些炼渣,它的发现对枞阳县青铜文化的进一步挖掘考察具有重大意义。每到一处,两位老师都会手把手地教同学们使用GPS定位仪、锤子、铁锹、匕首、小刀、铁钎等工具,分类采样、编号、包装、装袋。
魏国锋老师去年曾考察过牛头山遗址。如今,冶炼矿产的新机器高高建起,现代采矿区赫然呈现,旧铜矿的踪迹已难再觅。从经济角度而言,这是进步;但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缺乏协调导致很多文化承载物的破坏。“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物质文明发展依旧高于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这些应当被传承的文化,是我们作为时代中流砥柱的青年亟待解决的问题。”队长高顺利感慨地说道。
文物保护须重视
与牛头山遗址一样,很多文物遗迹也遭遇着消失或将要消失的命运。据王乐群介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过度开发不无关系,而这项原因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
据队员了解,从全国看,文博系统在整个政府部门中的地位多居于弱势。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纲的大潮下,地方文管部门对文物的保护尤显力不从心。就枞阳县而言,县文管所仅有9名工作人员,而专业可用人才更是不到一手之数。人力物力限制,仅仅能够勉强应付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文保单位,尚不能完全顾及县级文保,自不需提未能入选文保名单的零星遗址。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有效落实也须尽快提上日程”,王乐群呼吁广大群众,在政府保护之余,也要主动投身到文物保护的事业中来。
队员随机走访了枞阳县大街小巷,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虽然仅有15%的居民相对了解青铜遗址的保存现状,54%的居民对青铜遗址略有耳闻,但超过81%的居民认为需要保护好遗存。市民还纷纷献言,认为“青铜文化遗址的保护能够展现枞阳丰富的文化魅力”,倡议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这些应当被民族铭记在心的文化遗址。”
“在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协调双赢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团队成员李启慧调研结束时表示,“文化遗址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美好而悠久的枞阳青铜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
实践途中苦乐多
想要说“爱”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很多人认为考古工作很光鲜很神秘,以为拿个洛阳铲胜似挖掘机,一铲子下去全都是宝贝。野外工作者的生活不为人知,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得个中艰辛。
本次实践伊始,经历的是最热的天气。在前往考察遗址的途中,车胎“遇刺”“罢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汗淋漓中,实实在在地上演了一场“人在囧途”。
在山河村的腊鹅地遗址的考察采样过程中,团队成员还遭遇了迷路的困扰。乡野之地,遗迹难寻,弯路自是难免,GPS定位结果有时也不过只是显示的一串数据而已。
炎热之余还不乏暴雨突至,躲避不及的“落汤鸡”们栖身山洞,自嘲之余分享心得,倒是收获不少感动。尤其在烈日暴雨和种种磨难之后,采集到珍贵的样品与资料,更是倍加珍惜,也坚定了对这份伟大事业的信心。
曾经自驾探访丝绸之路的张爱冰老师早已习惯了这些历练,正如他曾经所说,“这些实地探访经历对以后教学都有很大影响,甚至一些经历会改变考古学学生的想法或者命运。”当然,改变最多的是他自己,坚持最多的也是他自己。这些坚持让他习惯了乐于接受学生需要帮助的请求,让这份事业后继有人。
小知识: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6000-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大阶段: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考古工作者已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发现过青铜器制品;鼎盛期即中国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转变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商文化的边缘地区,不断发现大量精美青铜器,部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中原地区。江淮南部地区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安徽枞(阳)庐(江)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十分具有代表性。
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枞阳县境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古迹500余处,其中商周遗址88处;馆藏文物1700余件,商周青铜器数量可观。商周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枫沙湖、罗昌河、横埠河等河流湖泊沿岸的丘陵、岗地、土墩上,典型遗址有周潭汤家墩、仪山和平神墩、白湖龙城小墩、雨坛查林墩、老湾耙和地遗址等,其中耙合地遗址面积达40000平方米。枞阳与铜陵隔江相望,也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境内发现有多处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如井边、拔茅山等地,有的矿井至今仍在开采,遗址类型包括采矿遗址、冶炼遗址和铸造遗址。
枞阳县商周遗址、矿冶遗址、墓葬和青铜器四位一体,在研究江淮南部、乃至整个江淮和沿长江地区商周青铜文化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个案。但,迄今为止还未对枞阳商周古矿冶遗址做系统调查,出土青铜器资料大部分尚未整理和发表。因此,对枞阳一地古铜矿采冶遗址进行调查采样和科学分析,对青铜文化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稿件来源: 安青网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