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诗词学会五年结硕果

时间:2013-10-30 11:25:17

枞阳诗词学会会长 

  枞阳诗词学会,成立于一九九零年六月十二日,至今已历二十四个春秋,经过六届人选,发证会员达六百六十五人。到目前已出版会刊《枞阳诗词》二十四期,共刊载诗、词、联2万余首(阕、副)。出版了《枞阳风雅》和续编《枞阳当代诗词选》两部巨著,印证了枞阳诗词学会艰辛和辉煌的历程。

  同心砥砺经风雨,不辍耕耘见彩虹。第五届工作五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在创新突破中科学发展,在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加强对创作思想的引导,弘扬主旋律。增强广大诗词创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同仁,勇于奋进,克服重重困难,同心同德,忘我工作,老当益壮,为振兴枞阳诗词事业、陶冶人们精神情操、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建设人文枞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在诗词的创作、普及、交流以及探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树立服务意识,不断繁荣诗词创作。

  社会者,文化之依附,诗词之源泉。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在建设城乡文化的过程中为诗词的生存和发展积淀深厚的土壤。同时,也在起伏跌宕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涵养诗情。思考社会,反映生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我们通过诗词这种独特而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用优秀作品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培养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其目的,就是让诗词文化在社会上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关注、参与并支持诗词事业。纵观各方诗词来稿,既有银发飘逸的耄耋长者,也有豆蔻年华的青年学生;既有从政和离退休的干部职工,也有乡间僻壤的贫民布衣;既有满腹经纶的资深教授学者,也有粗通诗词的初学者;既有才华横溢的儒雅之士,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女;可以说,在我们的诗词队伍中,我们的诗友遍布社会各个階层。

  五年来,我们组织会员为党和国家重大国事和纪念活动吟诗庆贺。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欢庆上海世博会胜利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欢庆党的十八大召开”等,把诗词创作与社会主义事业共命运、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奋发创造历史的活动密切结合,对繁荣诗词创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年来,学会组织会员相继到“安徽缘酒集团”、“绿油油禽蛋公司”、“莲湖胜地庆重阳”、“白云岩、古墩头”、“天利集团”进行采风写意,并在《枞阳诗词》会刊开设了采风专栏。同时,对在采风中创作的诗词在《安庆日报·枞阳版》、《枞阳杂志》上进行发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会员们融入生活、走进自然、收集素材,激发对传统诗词的兴趣,同时增进了会员间的友谊,丰富了学会活动,提高了会员的创作水平。

  五年来,学会会员约有500余篇诗词在《安庆日报》、《枞阳杂志》、《安徽老年报》、《广州诗词报》、《中华诗词》等报刊上发表;约有15篇精品诗作获全国、省、市、县级有关部门嘉奖;特别要表彰的是,学会会长吴朝晴老先生撰写的《枞阳山水》和会员王学勤撰写的《拜读浮山》及会员疏获撰写的《浮山志》,荣获了枞阳县县委、县政府首届颁发的《枞阳历史文学创作》鼓励奖。这既是他们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学会的荣耀。另外,学会还统一组织向省《太白楼诗社》集中供稿,共有六十七人参与。我们通过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提升诗词作者和学会的知名度,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学会形象,促进了诗词创作事业发展繁荣、提升学会在外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来,我们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为县委、县政府文化发展事业当好配角,不仅得到了县领导的赞许和肯定,也使学会对外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和良好的人脉声誉。如二零一一年二月,我们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为旗山公园征联活动的成功开展,充分诠释了学会是社会事业中不可分的一部份。我们在网上向国内外征集旗山公园阁楼名和楹联。在征联活动期间,得到广大联友和网友的大力支持,应征作者中,既有国内各界人士,也有海外侨胞学者。在短短的50天时间内,共收到来自北京、安徽等29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人士有700余人参加应征活动,共征集阁联1322副、阁名120余个。这次征集作品之众,门类之多,涵盖之广,尚属前所未有。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意境深远,气势恢宏,隽永耐读。自然中显见学力,通俗里寄意高远,字里行间洋溢着撰稿人对弘扬枞阳传统文化的共鸣。我们深深感受到广大作者对枞阳历史文化关注之切,对枞阳历史文化内涵理解之深,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这次征集活动本身的含义。

  五年来,我们还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为广大会员创造一个和谐、自由、进步、有为的学习、创作和交流环境。我们在枞阳社区网站开通了《枞阳诗词》网络版块,为会员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发表作品、展示才华的园地;我们还为会员们提供了电子邮箱,为诗友投稿提供了快捷的通道,为大家铺设了通向信息时代的高速途径。

  (二)、办好会刊和《枞阳当代诗词选》编辑出版工作

  办好《枞阳诗词》会刊,我们一直坚持高起点。作品要求健康向上,格律严谨。其栏目广泛,内容丰富,溶格律诗词与新诗、对联、诗话论坛于一炉,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学习外县同类刊物长处,每逢重大国事活动及特殊事例,则开辟专栏,切入生活,与时俱进。在版面上,我们从第二十期开始,将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以方便读者阅读。在广泛来稿中,以博采众长,并加大审稿力度,先由编委筛选,再交主编审阅,最后由学会负责同志审核定稿。会刊印刷清晰,装帧美观大方。会刊每期约印刷1700余册,均免费赠送给县相关单位和诗词作者,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

  枞阳诗词学会是民间群众团体,纯公益事业,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会运作经费来自会员少量会费,会员及社会捐赠,政府对学会重大事务活动给予适度经费补助。尽管经费不足,为使老年诗友有用武之地,凡年满80周岁的会员免交会费。我们所有编辑人员全部尽义务工作,不计报酬,诗友们的作品也无稿费,以书代酬。我们的物质是贫乏的,但我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在各位编辑成员的努力下,在经费紧张,工作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会刊越办越好,质量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上届共编辑出版了会刊《枞阳诗词》五期。发表诗、词、联作品四千九百四十一首(阕、副),作者二千六百四十九人次。加强了对外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打造了我县自己的文化品牌,营造了良好的诗词环境和氛围。继传统文化之精华,融世俗民风之特色,将《枞阳诗词》办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会刊,为促进我县诗词事业的大繁荣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本届编辑出版的《枞阳当代诗词选》一书,这是继《枞阳风雅》又一部巨著,全书从搜集资料到出版问世,共历时两年,全书选入作者九百一十五人,诗词作品三千零二十六首。为学会诗词的长足发展增添了光彩。

  此外,学会约有100余名会员陆续出版了个人诗集,分赠同仁交流,分享快乐,互相唱和,倾吐心声,增进友谊!

  (三)、致力开拓创新,携手面向未来。

  中华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诗,是语言的精华,情感的流露,时代的心声,更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文明程度的反映。从更长的历史阶段来观察,诗词的发展与城乡文化建设有着深层的因果关系。而开拓创新,是文化之生命,诗词之灵魂。旧体诗如何适应时代,新体诗如何走向成熟,这是当代诗人共同面临的课题。而深入地研究和广泛地探索,面向未来是把握诗词创作的方向。我们在创作上坚持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和发扬关系,做到坚持基本格律不变,又要与时俱进,有所突破和创新。例如在诗词创作方面,我们提倡新旧韵双轨并行。在体裁上鼓励新古体的共同创作。为此,我们在《枞阳诗词》会刊中开辟了《新诗园地》栏目。然而,诗词的创新发展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只有尊重传统,积极向上,紧随时代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体系,进行不懈努力,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把个性和人民性,诗词韵味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诗词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汲取新鲜营养,才能创作出一批批充满生活气息,时代特色的诗词精品,更完美地体现诗词自身的最大社会价值。

  五年来,学会为了拓宽视野,吸取创作营养,我们先后派员参加了省宣传部、省太白楼诗社组织的梁东诗词研究会;省太白楼诗词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迎接十八大召开”吟诗会;安庆市诗词学会主办的“谷雨”吟诗会;我们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交流诗词创作。二零一二年重阳节,我们邀请了安庆市诗词学会50余人来枞阳采风,宾主欢聚一堂,赋诗吟咏,既增进了诗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又丰富了学会活动,推动了诗词创作交流和共同探索创新。

  (四)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壮大诗词队伍。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是增强学会社会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学会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会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情况,我们加大了会员发展的力度,在坚持入会条件的基础上,吸纳了一批思想进步、有文学造诣的诗词业务精的同志为会员,增加了学会的新鲜血液和工作活力,壮大了诗词队伍。中青年会员比例不断增加,文化程度呈上升趋势,为学会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现在学会发证会员从第四届六百零九人发展到目前六百六十五人,其中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近100余人。这些会员都与学会保持着经常性诗词交流和通讯联系。

  学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对学会组织机构适时进行调整。领导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提携,凡事多商量、多通气、多讨论、形成“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局面。

  (五)、隆重组织枞阳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里,学会欢聚一堂,隆重召开纪念枞阳县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会议设在风景优美的莲花湖饭店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县领导汤肇华同志、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钱叶全同志。还邀请了县老年大学、县书画协会、县作家协会、安庆市诗词学会负责人以及贵池、铜陵、芜湖诗词学会负责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主题是“继往开来,再谱新篇”。会上钱叶全副部长作了讲话,他肯定了枞阳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年来,贯彻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在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开展诗词研究、培养诗词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学会通过诗词入乡、入村、入企、入校活动,积极探索古体诗词走向群众的新途径,为扩大诗词的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繁荣诗词创作、建设文化强县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同时希望,枞阳诗词学会要以这次会议为动力,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让诗词这株艺术奇葩茁壮成长,蓬勃绽放,开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