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昔日曾三面环水,只有西连陆地,形如巨舟,浮于水际,因而得名。除了“世界罕见,亚洲唯一”的亿年古火山地质奇观,其为人所知更多是因为被誉为“浮山瑰宝”的是无以计数的摩崖石刻———
浮山位于枞阳县西南36公里的浮山镇东部,面积不过19.1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不过100多米,在名山云集的安庆,从体量上看不过是一块巨石。然而,这一块因地壳运动偶然造就之石,因“文山”而升华,其与黄山、九华、天柱并称为安徽省历史名山,成为安庆最具特色的名山之一,这又是必然,真正应了“山不在高”四字。
烂柯石
浮山脚下,仍是农耕田园景象。历史最为悠久的石刻———唐代诗人孟郊所题的“烂柯亭”3个楷书大字的载体烂柯石,就在田园之间。这石头又有一个田园风格的典故:很古以前,有一童儿,上山打柴归来,见两个鹤发童颜、银须拂胸的老人,对坐在此大石上下棋。于是放下柴担,丢下斧头,在此观看。一棋尚未结局,童儿见夕阳西下,转身回家,弯身去拾斧头,谁知斧已锈蚀,柄已腐烂;再去挑柴,扁担和柴俱化成灰烬;回头再望二老者,已不知去向。童儿回到村庄,找不到家门,见不到亲人。原来朝代已改,亲人已故了。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后人认为:童儿所见,乃是南斗、北斗二仙翁。“柯”者,斧柄也。有晓事者将烂斧柄的地点取名“烂柯石”,并建“烂柯亭”。唐朝诗人孟东野在上面刻“烂柯石”三字,并作了一首诗,诗曰:“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变局,万物了皆空”。
会圣崖
浮山的传说不可尽数,可能每一块石刻都都自己的故事。现在浮山上下已发现尚可辨认的摩崖石刻达315块,其中最为集中处就是会圣崖景区,有143块。这些石刻字数少则2字,多有千文,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崖崖可观佳作,块块相连,幅幅层叠,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安徽省的山崖石刻中少见。
但看会圣崖一处,就已几乎是一个中国书法宝库。从唐宋,到1949年的石刻文字都有描红供游人鉴赏。体裁含诗词歌赋,书法融草、隶、篆、行,字号或大或小,风格变幻多姿。其中多是景物景观命名类的石刻如“会圣岩”、“非人间”等,均属景物景观命名类石刻。游人见字赏景,依景观字,领略山川之俊美,赞叹世间之奇观。也有记载历史事件的纪事作品。例如,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秋,郑州高僧远禄公来浮山讲佛,著名诗人欧阳修慕名而来与远禄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后,即以棋理解说佛教,阐明佛法,欧阳修大为折服,故明官员于若瀛在会圣岩内题刻“因棋说法”4个字,以记其事。
价值不可估量
全山现存的摩崖石刻,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宋用臣、杨杰、张同之、孟侯珍,明代雷鲤、王守仁、强存仁、黄辉、齐之鸾、于若瀛、吴应宾、钟惺、林古度、林兆珂、方见、丁铉、刘东星、方大镇、刘汝佳、吴用先、齐鼎名、钱元善、赵鸿赐,清代方以智、戴移孝、江恂、陈度、吴元澄、朱筠、胡传、刘凡、叶酉、程仕、丘五典、朱吾弼,民国方守敦、张淦、汪吟龙等近百位历史名人。既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文人墨客的题咏,又有僧侣道徒、失意官员、隐士遗贤的作品。有的字见方超过200厘米,有的小于5厘米,阴刻、阳刻、细线双钩等形体兼备,楷、行、真、草、篆、隶、八分等式俱全。由于各个作者的个性品质、人生经历、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学识见解各不相同,因而题刻的书法水平有很大的区别,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或庄严拘谨、或气势夺人,琳琅满目,雅韵流布;争奇斗妍,异趣横生,产生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
浮山摩崖石刻是难得的书法宝库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珍贵石刻惨遭“到此一游”
“XX到此一游”的“牛皮癣”遍及全国各地景点,最近甚至波及海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浮山摩崖石刻深受其害。
浮山摩崖石刻可以说是古人在类似的情感下,将文字刻于摩崖石壁,只是这些古人的文字或为纪事,或为由景生情,书法、文字都是有价值的。这些石刻中,有年代十分近的,如刻于1949年的“诚乃修身之佳境矣”,也是有实际意义的文字。
就在这段文字边上,也就是康熙年间的石刻“非人间”三个大字周围布满了“XX到此一游”,有个“胡XX到此一游”还用了蓝色墨水,十分醒目。相比于古人,这些“XX到此一游”字迹歪歪斜斜没有美感,文字内容除了刻上自己的姓名没有任何意义。何况浮山摩崖石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省保”文物,如今更是“国保”,在这上刻写任何文字都是在破坏文物,更不要说这些有碍观瞻的“牛皮癣”了。 杨桓和/何飞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