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摩崖石刻中的生命品质(上)

时间:2013-12-16 14:21:34

——《浮山摩崖石刻》浅读

  钱叶全

  枞阳的怀抱里有一座坚硬的浮山。说其“坚硬”,是因为浮山是一座火山,国家地质博物馆里有一尺厚的浮山地质资料,开卷称其为“国内极其稀少的古火山标本,其火山形态、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据考证,浮山的古火山地貌成形于一亿四千万年前,其后数度喷发,多次岩浆侵入,形成奇岩幽洞之貌。浮山从亿万年前走到今天我们的脚下,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感受这时光的绵韧,我想,只能用“坚硬”二字。

  在时光面前,时间维度的无限与人生情态的有限,始终是一对无法破解的哲学命题。面临默默行走的浮山,每一个生命形态都显得那么短促,于是在时光的追问中,浮山对生命有了一种特殊的承载形式———摩崖石刻,天人合一。在浮山摩崖石刻中,表达“天”字的石刻就有几十处之多,如“雨花天”、“天河坠玉”、“一线天”、“别有天”、“天台幻境”、“天地枢机”“天生月窟”等。可以想象,当时来浮山的古人,面对这样的奇壑幽洞,无法不对自身的生命作一番反思和省悟,哪怕是驻足式的停顿和歇息,生命究竟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他们在滴水洞抬头看天的时候,当雨花似玉从天而降,溅湿脸颊,心身沁凉,一定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沐浴,生命的庄严。在一缕天光的照耀下,“洗心处”三字显得隐秘而神圣,心何以洗?“洗心处”又何以在这方洞口?古人的目光一定从“天河坠玉”中再回归到自己的脚下,他一定会知道,我从哪里来?是什么遮蔽了我生命的灵光和真谛?于是,朗目和尚拿起了凿头,朱作鼎拿起了凿头,黄琰拿起了凿头,黎道熠拿起了凿头……面壁,也许是数月,也许是数年,浮山的角落响起了叮当叮当凿石声。经年累月,他们用生命与石头对话,用有限向无限皈依,在浮山的石“纸”上留下了他们的印痕———浮山摩崖石刻。是石刻吗?不是石刻,而是生命。

  石刻对于文化的意义起始于原始的文化描述。对于“文化”一词,信息时代的描述可谓千姿百态,打开电脑搜索引擎,对“文化”解释的辞条就达百余种之多。还是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对“文化”的解释形象生动,他说,一块自然石,许多人从石头旁边走来走去,这块自然石不产生文化意义,突然有一天有个人在石头上划下一道痕,或者刻了一个字,后来的人就好奇了,研究的人就多了,好奇和研究就产生了“文化”。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比拟,真正的文化也不会就在一块石头上产生,人类文明的诞生从古老的陶罐和今天的芯片,文化承载的多样性已层出不穷,可石头与古文化的关系仍是文明演进的主体线路。石头(摩崖石刻)不仅承载了古文明丰富的信息,而且传递着古文明深刻的文化精神,中国的丘山大壑存在着大量的石刻文化,泰山是,黄山是,嵩山是,浮山亦是。

  石刻作为一种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情态。泰山石刻彰显的是帝王封禅文化,黄山石刻彰显的是山水奇秀文化,嵩山石刻显现的是少林禅宗文化,而浮山石刻恰恰不在于文化的彰显和宣扬,而在于“隐而秘”的丘壑思想内涵。如钟惺诗“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林古度诗“片语若不磨,知必具岩气”;程胤兆诗“不信有此石,未尝宣此义”;雷鲤诗“金鸡解鸣石龙舞,一啸空谷生云烟”等,都体现了这些智者藏智寓石的大心胸,构建了特定历史境况的思想语言,这些语言与浮山特殊地理位置相适应,与浮山的奇幽山体相适应,与来者的处境心况相适应。在悬崖峭壁,在幽洞深处,在中国历史的断面上,浮山记载了一部以思想藏壑为内容的“石史”。从林古度的“明烛备梯”到姚鼐的“明烛天南”,浮山的文人似乎都置身在一个“漫漫夜色”的背景下。尽管烛光如豆,尽管苍山负雪,但他们的生命把天地照得通明。

  让我们来到浮山,在亿万年火山前,虔诚地仰望一下这摩崖石壁上的生命印痕吧。

  因棋说法,说什么“法”?欧阳修不可谓不是个大智者,滁州的山水并没有使他清醒,使他真正清醒的是浮山远禄公手中的“棋子”。“一着落在什么处?”远禄公并没有解答他,但从此以后欧阳修转变了对佛教的歧误,心智重获新生。是浮山挽救了他。“因棋说法”作为一个佛教故事,体现了佛教智慧和文人智慧一次碰撞的通变过程,欧阳修作为一个顶级文人,在体制的桎梏下,他的灵魂照样没有出路,他不知道他的人生还有更高的智慧在等着他。那年,上浮山,他遇到了远禄。

  行窝,方以智所刻。石刻位处雪浪岩洞口,长二尺一寸,宽一尺,楷书,旁注“方潜夫氏命子智书。”浮山有了“行窝”是浮山之幸,世界有了方以智是世界之幸。明亡,崇祯自缢,所有大臣顾命南逃,唯有他抱帝痛哭。他不是愚忠,他哭的是一个中国,一个朝代的腐朽。他无力回天。而往往在一种文化腐朽的节点上,新思想的光芒就会喷薄而出。世代以《易经》传家的他,在大变大痛中找到了“义随世变而改”的智慧薪火,目光从一个悲剧朝代转向对人类普遍真理的探求。二十载“行窝”面壁,他先后完成科学著作《通雅》、《物理小识》、《医学会通》、《药地炮庄》,哲学《易馀》、《东西均》等时代巨著,成为中国明清贯通中西、打通儒释道的“第一人”。其中《物理小识》所揭示的物理现象比牛顿早20多年。在日本江户时代,他的科学思想被广泛引用和传播,而在中国却沉睡了两百年之久。“大地处处有行窝”,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不可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他仅能做到的就是以思想与天地相接,用自己的学术体系实践《中庸》的宣示: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方以智与天地参矣。(上)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